Ubuntu 下移动 /var 目录到单独分区后出现的一些问题,如:mount: special device /var/run does not exist

前几天,我的Ubuntu 6.06 LTS 的 / 分区空间紧张,于是把 /var 目录移动另一个分区。偶然一次,在没有挂载 /var 分区的情况下,发现原来根分区 / 下的 /var 目录仍然有 /var/run 和 /var/lock 目录,以为这是重复的,就顺手把根分区 / 下面的 /var/run 和 /var/lock 目录删除了。

后来,问题就出来了:包括网络不能启动,ADSL 不能自动连接;Wine 的 QQ 登录后停止响应;图形界面常常停止响应,像死机,只能 CTRL+ALT+BACKSPACE 重启图形界面,等等。然后是,启动信息里出现如下一些文字:
Can't create directory "/var/run/network"
mount: special device /var/run does not exist
mount: wrong fs type, bad option, bad superblock on /dev/shm/var.run
等等

先还以为是移动 /var 目录到新的分区时,也许无意中把目录的权限修改了,对照机子上的 DeLi Linux检查了一下,移动后的目录权限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后来,甚至怀疑是用“sudo apt-get upgrade”命令更新了系统的原因。最后,上网在Google上用关键字“mount: special device /var/run does not exist”搜索资料,在 mount: special device /var/run does not exist 上找到答案,原来,不管你的 /var 目录在不在单独的分区里,/var/run 和 /var/lock 这两个目录一定要在根分区 / 里面!

然后,我从机子上的另一个 linux (Puppy Linux)启动系统,在 Ubuntu 6.06 LTS 根分区 / 下添上了两个目录: /var/run 和 /var/lock 就一切OK 了。

所以,我要把网络这个便利的工具充分运用起来,在一些实际的应用性问题上,自己经过适度的思考和尝试解决,失败后,就应该利用搜索引擎这个便利的工具了;如果还不能解决的话,就可以上论坛和等场所向别人请教了。当然,一些基础的知识平时就要主动的掌握。

在中国推广 Linux、开源,任重而道远

前言:
因为我既非IT从业人员、也不是全面的知道全国的Linux和开源现状,仅是从自己的身边的情况和一些网上的材料写出下面的一席乱谈,谨希望对一些朋友正在做的事能够提供一点思路,作为事实上的旁观者,是清是浊,欢迎大家交流评说。

正文:
前几天,我在2008年第1期的《读者》杂志上面读到一篇文章《直面中国的慈善事业》(文/司金 陈建利),在这里有转载。讲的是中国的慈善事业现状,中国的慈善事业规模还太小,好像说的是算是还没有真正起步。其中还对比了中国和美国的慈善捐款的人群分布比例,中华慈善总会每年的慈善捐款10%来自国内平民;美国的个人捐款比例为85%。也就是说,慈善事业,在中国大多数人中还没有兴起来。我不由自主的由此联想到,要在中国推广 Linux 、开源,任重而道远。

我觉得,Linux 和开源,在某一个角度上就算是一种慈善事业,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信息基础平台的社会福利。

有的朋友认为中国的开源不兴,是中国的经济落后,程序员都忙于生计,没空来搞开源。不过,我原来读过一篇好像是Sun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的博客,他指出,实际上,国外好多搞开源软件是由公司牵头在做的,做开源的程序员也会在他们所在的公司拿工资的,而不是一些想像的全凭个人兴趣的无私奉献(另外,参见这篇文章:Q: Who Really Creates Linux? A: The Enterprise)。

上面好像说明一点,中国的开源不兴,可能是因为在中国做开源,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都没有什么回报,大家就不愿意做了。

而谁能给搞开源的人以回报,我想主要应该是使用开源产品的人吧。

而据我的观察,仅限于在自己周围的情况和在网上听说的情况,使用开源产品的人少,而使用了开源产品而想到回报开源作者的人也不多。以操作系统上的使用为例吧。

如果从现状来看,要让中国的全部PC都用上正版操作系统,可能推广linux是现在唯一的道路。但是,我们许多人好像不大愿意走这“唯一”的道路,我在网上曾看到类似这样的言论:中国人爱用盗版的windows,不用正版的linux,那些预装linux的机器,干脆就什么都别装。

所以,习惯力量和环境使然,中国就没有多少人使用linux,甚至在服务器上,我就曾在网上看到一位国外主机服务商好像很奇怪的说:中国人怎么不喜欢用linux主机啊。

从《读者》上的那篇文章上面,我看到的中国慈善事业的落后,我就想到,基于类似的“善意”的举动,在中国主动回报开源软件的人也不会多吧。我在网上一个搞类似共享软件的朋友,他对在网上做类似事情时挂上接受捐赠按纽的做法时说,在国外,这种模式有用;在中国,没用。由此可以猜测,他的捐赠按纽可能也没有什么效果吧。不过,我也感到心里过意不去,尽管我使用Linux、开源产品有几年了,至今,在经济上我也没有对Linux、开源回报过一分钱。

所以,总的感觉是,在中国,推广linux很有必要;在中国,推广linux的社会、文化基础环境很恶劣。

我感觉,在中国推广linux有赖于整个社会中“感恩”文化的培养,“慈善”文化的培养等。在改革开放、走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我想,我们现在的思想和道德观念的一些不良状态也应该是一种过渡时期的表现。中华几千年的文明一直以来都是提倡“文明”、“知恩图报”、仁义道德的。我想,我们的思想多半可能走向良好的状态,而不会这么大一个中国彻底的变成只知吃喝享受、只知物质、不知精神,只引进了西方的拜金主义,没引进与中华文化有相同之处的“感恩”文化等高级动物的元素的可悲的国家的。我们是动物,不过前面有高级二字,如果我们都成了只是“动物”的动物,那么我们这样的动物就只会被别的高级动物所圈养着了。。。

在中国开源走向光明的过程中,在linux、开源在中国不景气的现在,我想对在中国推广linux、开源的朋友提点自己的想法。

我觉得可以在如下几个领域重点推广 Linux和开源:

1、服务器产品。
Linux的强项还是在做服务器上面,据我在网上的耳闻,Linux服务器在国内发展的空间非常之大。关于它的性能,我曾有过粗简的了解,一款采用Linux作为服务器的网吧无盘系统,在同样的硬件条件下,它所带的客户机数量和稳定性比windows主机的服务器要多、要好,以至于在一篇相关的文章上用了这样的词“由于先天的条件”云云,据我的理解,它那里“先天的条件”就是使用了Linux服务器平台;

2、在计算机知识上有强烈探索欲望和创新精神的人。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该深入的了解Linux,融入世界开源环境,改造Linux,构建用于Linux环境的软件,在实际中运用Linux环境下的相关软件,使其切实的提高生产效率和造福人们。说实话,Linux 、开源世界的东西应有尽有,材料太丰富了,只要您愿意,您可以用它们烹调出最可口的“饭菜”;

3、在教育、慈善、宗教等领域推广Linux和开源。
这些领域都应该算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聚集的地方,应该在这些领域推广Linux和开源。我想,这些领域的机构或个人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完全可以使用开源产品代替昂贵的Windows平台产品。而且,开源精神与这些领域的价值观也有相合的地方,应该容易得到推广。

也许,当Linux、开源推广开来,也许人们会说:不是我想用盗版的windows平台产品,而是Windows的东西太贵了,我也不知道原来还有Linux和开源这么好的东西。当然,以上这些事情都需要一个前提:大量的Linux各种级别、各个领域的人才。

另外,我以前在电视上曾看到过信息技术的电视讲坐。为了推广Linux,我觉得可以在电视多多举行有关普及Linux、开源的各种电视讲坐,让人们了解除了windows,还有另一个Linux、开源世界。

最后,还是我在一篇日记中想的那样:政府推动 Linux 应用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复兴,政府在这个事情上所需要作的就是:营造适合Linux、开源推广的思想、文化、社会环境。我想,假设这个环境营造好了,也许中国的好多事情都好了,如前面提到的慈善事业的发展,说不一定,连三农问题也不成其为问题了?还有,我在日记开头提到的文章的最后一段大意是说:某机构作了调查,国内有90%以上的人有回报社会的意愿。。。,可为什么这些人的意愿没有成为实际的行动呢?我想,可能是政府在基础构架方面的东西还有待建设吧?在中国推广Linux、推广开源,是不是也是同样的道理?

因为我既非IT从业人员、也不是全面的知道全国的Linux和开源现状,仅是从自己的身边的情况和一些网上的材料写出上面的一席乱谈,谨希望对一些朋友正在做的事能够提供一点思路,作为事实上的旁观者,是清是浊,欢迎大家交流评说。

在Ubuntu 6.06 下安装305(sn9c110,0c45:612a)摄像头的经历

上周,我试着在我用的Ubuntu 6.06的机器上安装305摄像头。下面记录一些经历,供备忘和朋友参考。

实际上,我没有把这个摄像头安装成功,但是我也知道问题的所在了。

我这个摄像头用lsusb命令显示为:Bus 001 Device 003: ID 0c45:612a Microdia

在windows下安装随带的305驱动,识别为SN9C110摄像头。

1)、根据网上google的结果,尝试安装gspcav1-20070508。最后根据这篇文章:
UbuntuHelp:Spca5xx才编译成功, 网上有点文章介绍的方法往往丢了关键的一个步骤:
ln -s /usr/src/linux-headers-`uname -r` /lib/modules/`uname -r`/build
在我的机器上,即建立一个到/usr/src/linux-headers-2.6.15-23-386 的软链接: /lib/modules/2.6.15-23-386/build
安装完成了,可是在安装的撮像头软件camorama里测试,撮像头还是不能工作。一看源文件里的README文件,原来这款0c45:612a 没有被这个驱动支持。查看了一些资料,想通过修改源码来安装,结果没有成功,这款摄像头在windows下识别为SN9C110,可我在 http://www.sonix.com.tw/sonix/family.do?f=3 下查了一下,没有这款产品的数据了。而在网上链接到这个网站关于sn9c110 的资料好像原来是应该有的。后来,我把摄像头拆开,查看它的芯片型号,芯片上写的是305,还有其它一组字符串,忘了。我想得到相关参数来试着修改源码,结果也没有成功。

2)、尝试升级内核解决这个驱动问题

用文章如何编译一个内核 - Ubuntu方式-xxlinux.com介绍的方法编译的(2.6.24.3)内核不能引导系统,也不知是不是跨度有点大的原因,后来,我没有用文章中介绍的“Ubuntu方式”,而直接用内核源代码里README介绍的通用的内核编译方式编译安装了内核,发现还是不能启动,安装了一个initrd-tools包,用mkinitrd命令做了一个initrd.img-2.6.24.3 文件放在 /boot,修改了/boot/grub/menu.lst新内核才启动成功。结果,新内核里也没有支持这款撮像头的驱动。

3)、安装sn9cxxx的闭源驱动

在网上查了, http://www.linux-projects.org/ 上说他的驱动支持SN9C110,下载了试用版本,结果是Ubuntu 发行版的版本不一致用不了,他上面是用于7.04和7.10的。而我也不是要用这个摄像头,在 linux 安装摄像头只是试验一下而已,也暂时没有升级Ubuntu的打算。所以,我在Ubuntu下安装305(sn9c110,0c45:612a)摄像头就最终以暂停结束。

另外,我看到网上也有一些朋友的这种摄像头在linux没有安装成功。谁知道这种摄像头在linux下的安装方法还请说一下哦。

Ubuntu 6.06 LTS 上挂载fat32分区和ext2分区的一些测试

这篇日记记录在Ubuntu 6.06 LTS 上挂载fat32分区和ext2分区,测试系统umask值和mount fat32分区中的umask、dmask、fmask等参数的用法,并测试在 gnome nautilus 中创建目录、文件和在控制台下创建目录、文件的情况。

一、在Ubuntu 6.06 LTS 挂载Windows XP SP2下的fat32分区:

Ubuntu下是使用的 zh_CN.UTF-8 的locale,使用下面的命令挂载fat32分区:

sudo mount -t vfat -o iocharset=utf8,umask=022,gid=1000,uid=1000 /dev/hda1 /media/xp

这样,可以正确显示windows下中文目录(文件)名,在 Ubuntu 下创建的中文目录(文件)名在windows下也可以正常显示。奇怪的是,就算是登录gnome时选择了zh_CN.GB18030 的locale,挂载这个分区选择iocharset=utf8在nautilus中创建目录和文件才正确(能正常创建并在两个系统中显示中文名;但这时在gnome终端用命令行中不能创建中文名目录和文件),改成iocharset=gb2312 在gnome nautilus中创建目录和文件反而不行(在nautilus中不能创建目录,可以创建文件但中文名在windows下为乱码;但这时在gnome终端的命令行下可以正常创建中文名目录和文件,并且在windows系统下也能正确显示中文名)。而在原来使用的 Redhat linux 9.0 中,因为它使用的是GB18030的locale,这时,iocharset=gb2312才行,见:解决redhat linux9.0下挂载windows分区中的中文文件(夹)名乱码
。另外,两种locale下不设置iocharset参数也不能正常显示中文目录(文件)名。gid和uid是我登录用的帐号的组id和用户id,这样,fat32下面的东西的组和用户都成了我的登录帐号的了。如果,你又指定了 dmask 和 fmask ,那么,前面的umask针对目录和常规文件的屏蔽码就不起作用了。另,据说,dmask和fmask是后来才有的,早期的mount 命令是没有的。

二、挂载的fat32分区和ext2分区在创建文本文件时的权限上是不同的

比如,上面的umask 为022,在控制台下在fat32分区上创建的新目录和新文本文件和原来的旧目录和旧文本文件的权限都是755;而如果系统的umask值是022(/etc/profile中设定的)ext2分区以默认的参数挂载,在/etc/fstab中是:

/dev/hda10 /home ext2 defaults 0 2

,这时,在控制台下创建的目录的权限是755,而新创建的文本文件的权限却是644了,默认没有可执行权限。

三、在控制台下用命令和在如gedit等程序中创建的目录和文件的权限使用了系统umask值,而在图形界面的nautilus中用菜单或鼠标右键创建的目录和文件的权限则基本上不会理会系统umask的值(除了我测试过的在挂载fat32分区时创建目录)。

如,我用umask 020 改变了系统umask 的值,在控制台下在前面的ext2分区中创建的目录和文件是根据新的umask值来确定权限的,而在图形界面的nautilus中用菜单创建的目录或文件的权限却与没有改umask值前一样,即保持目录为:755,文本文件的权限为600。

而且,在用前面命令挂载的fat32分区上,在nautilus中用菜单创建的目录跟命令中使用的umask参数(如:设置 -o umask=021,或 umask=066)一致,而用菜单创建的文件的权限却一直都是600。

我在网上查了一下资料,gnome 的 nautilus 程序忽略系统umask的值好像是它的一个bug,见:idea #200: Umask and Permissions in Nautilusnautilus umask bug permissions problem on networkBug 327249 nautilus ignores umask。不过,这个问题的中文资料竟然没有搜索到。还有,也不知道这个问题现在解决没有?

上面的内容基本上就是一个linux下mount命令相关的,还有就是跟natilus有关,linux下的mount命令非常的强大,也非常的复杂,因为,linux几乎可以识别和挂载世界上所有的文件格式,每一种文件格式就有相关的挂载参数。所以,我觉得,作为一般的 linux用户,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参数就行了,到时要用到时,再去man mount,或者上网 google。

附一篇讲解 fstab 文件非常详细的文章:学会理解并编辑fstab

Ubuntu 7.10 Server 安装日记

Ubuntu 是我喜爱的 Linux 发行版之一,用它的桌面版很久了,但是用服务器版还是首次。下面把我在一台 Intel 815 主板 + 賽扬1G 的老机上安装 Ubuntu 7.10 Server 的一些要点记录一下。

1、下载:

到 Ubuntu  官网下载最新的PC (Intel x86) server install CD ,然后刻录到光盘;

2、安装

这一步与一般 Linux 的安装大同小异,我选的是手动分区和英语安装介面(网上好多文章都是说用英文的界面,不知用中文的有什么问题?),一直以来我都用的手动分区,自动分区总觉得给人一种心里不踏实的感觉 :-),不过好像自动分区也有确认和修改的选项,我竞然这么长时间了也没有去尝试一下。

选择服务器的时候我选了 Lamp 和 OpenSSH 等。Lamp 就是著名的 Linux + Apache + Mysql + Php 组合。安上就可以用,很方便。 OpenSSH 提供安全的 telnet、ftp 服务,也安上了。

3、设置

在我装WordPress的时候,我发觉没有中文的控制台环境支持安装中文版的Wordpress 有点困难。所以觉得添加一个 zhcon 的中文控制台环境还是必要的。我按照网上的方法用sudo apt-get install zhcon 时,下载了二十多兆的文件,完成安装后控制台却成了黑屏,按键盘也没有响应。最后只得按复位键重启机器。卸载了zhcon,下载源码安装了zhcon。

首先安装开发工具:

sudo apt-get install build-essential

再安装:

sudo apt-get install libncurses5-dev (网上看的,不安可能 zhcon 使用不正常,不过没确认)

再安装控制台下的鼠标服务:

sudo apt-get install gpm (原来有一次移植 zhcon 的时候好像 zhcon 对 gpm 有依赖,就先装它了,不过同样没确认不装它 zhcon 能不能用)

然后按照自编译安装zhcon0.2.6的方法(转)的方法安装了 zhcon。

执行zhcon 就一切正常了。这样,我就可以用w3m 看中文网页了(要按o 在选项设定语言选项),也顺利的把中文版 wordpress 安装起了。

另外一些探索过的知识点:

安装Ubuntu的桌面环境:sudo apt-get install ubuntu-desktop (好像要下载400多兆的文件才装得上,而且我不会在这个服务器环境中做开发,仅是调试而已,所以就没装。而且,按常规,服务器是不宜装桌面的?)

加 locale: locale-gen zh_CN.UTF-8

dpkg-reconfigure locales 也是配置 locale 的,具体怎么用,还不清楚。

在文件 /etc/default/locale中改变默认的locale 。

不过我发现不装中文locale对wordpress的使用也没有影响,如果假设以后碰到必须改变locale的情况的话可以试试 。

有问题的地方还望朋友多多指点,谢谢。

我下载了盗版电影,想多少支付点报酬给电影生产者怎么办?

提出这个问题,在某些人眼里多少显得有点幼稚可笑。但是,假如您就是一位电影生产者,您会怎么想?同样的问题也可以问在盗版软件上、音乐等等上面。这篇日记是我针对盗版现象,借鉴开源软件的经验,对现代信息产品版权的一点思考。

首先,现代的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有益于人们的同时也使人们犯错变得更容易。如:电子驴使用的p2p技术,它方便人们在网上交流共享信息成果的同时也方便了人们大量复制和使用盗版;像搜索技术,它能把分散在网上的盗版信息产品(如:音乐)集中起来供大家享受这“有毒”的免费大餐,为什么说“有毒”呢?人们在如此方便的获取盗版的同时淡漠了信息产品生产者的利益,让人们的道德水准在也许不经意中被侵蚀。

如此泛滥的盗版怎么办呢?限制网络流量,网络按使用流量收费?这样,大家下载盗版时就有了顾虑?像美电影协会打赢版权官司 对互联网盗版用户影响大这样诉诸于严厉的法律? 也许有用,但是我估计单纯这样可能是成本大而收效不大,因为我感觉互联网信息传输的特性决定了坚守原来意义的传统版权可能不大恰当了。时代在变,版权的定义是否也可以变一变呢?

我有一个不是成熟的想法:在新近的开源软件中,用户可以免费的享受基本的使用。所以,借鉴开源软件的版权。我们是否可以在严厉打击网络盗版的同时,一部分的信息产品的生产者试着采用更灵活的版权,使得用户可以以低亷的价格享受基本的使用,如压缩的电影可以在网上低价观看(现在收费的在线影院可能就是这样的吧?不过,我对好多在线电影以情色吸引用户很是反感),或者干脆就把低清晰的在线电影免费,看看到底对电影生产者的最终收益有什么影响?我想,也许这样,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可以应该变得更友好吧。

再说一种比较理想的情况,我先设定人们的天性里都有一种懂得回报的善良因素。再设定这么一种情况,我想看一部很多年前的老电影,很显然,这种电影在世面上应该很难找到了。但是,我往往可以用电子驴在互联网上得到它。现在,我的天性里的那点善良因子萌发,想回报一下电影的生产者,多少支付点报酬给电影生产者(如几元钱),怎么办?以我的经验,这种善良的愿望在现在是不大可能实现的。因为,在传统版权的框框下,就没有考虑给人们提供这样一个回报的途径!现在,借鉴我前面提到的开源软件的做法,我下面提出一个不成熟的设想。

我注意到,许多开源软件都有接受捐赠的地方,在互联网上就是一个捐赠按纽。那么,我建议电影或其它信息产品的生产者们在各自的领域建立一个接受捐赠的中心。如我前面提到的老电影,在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能在其中得到捐赠的链接。于是,我登录到这个捐赠中心,选择电影名称、捐赠金额等完成捐赠。捐赠中心再把这些钱根据当初的约定或者划给电影的生产者,或者用于其它。这样,用电子驴下载了所谓“盗版”电影的人也能安心,而电影的生产者也得到了回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将更加融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将更加友好。

当然,请注意我前面的“我先设定人们的天性里都有一种懂得回报的善良因素”。

总之,大家都希望在大家方便的得到各种有益信息产品的同时,而人类高尚的道德水准不会随之而太“方便”的流失,使人类内心的幸福指数不会如此“方便”的日益打折扣。

孤陋寡闻的我的一席乱弹,欢迎批评指正。

政府推动 Linux 应用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复兴

一个 Linux 怎么提到民族复兴的高度?为什么要政府的推动?这是我今天想写的内容。

一、从精神和心理的角度谈谈推动 Linux 应用对民族复兴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Linux 作为基础平台,选择了它,就选择了一系列在其基础上的各种应用软件。这样,有助于盗版的减少。

我认为,一个民族的振兴,其最初的根源在于其国民的精神和心理。而盗版的泛滥在潜意识里起到一个麻痹人们心灵和精神的作用。“我用的是盗版,我是偷儿”,一种根植于内心深处的卑劣感悄悄的侵蚀着人们的自信心。而由于一些众所周之的原因(如垄断、价高、习惯、流行、经济水平等等),使大家摆脱这种卑劣感的企图比较困难。这种负面的国民心理给整个国家的创新力也就带来了负面的作用。我们都是凡人,试想,有现成的很容易偷到的东西,我们为什么去创造自己的东西呢?况且,你偷我偷大家偷,偷了也没什么了不起,为什么不去偷呢?

二、推动 Linux 有利于国民创新能力的提高

上面是从精神和心理的角度说,这里是把比较抽象的东西外在化。这就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创新能力。

实际上,古代中国是一个有丰富创新能力的国家,比如童叟该知的四大发明。这也确立了古代中国称雄世界的基石。而当代是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一个国家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将影响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而在中国推动 Linux 则有助于这种创新能力的提高。

1、这是由 Linux 开放源代码的本质决定的。

开放源代码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根据需要定制适合自己的操作系统。有需要、有条件就会有创新。而且,作为处于信息技术下游的国家,来自于发达国家的已有基础和开源的条件,有利于我们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就像连通器,一旦拔掉连通器内的阻隔,高水位的一端必将流向低水位的这一端,只要你以开放的心态来接受它。我们现在就处于这样的低水位。

2、这种创新的有利因素将直接使国内的信息技术公司增强其创新能力。

由于推进 Linux ,减轻了盗版和垄断,将使国内的应用软件公司有喘息和发展的机会。推进 Linux,也将使国民的正版意识得到加强,这同样会增强国内软件厂商的竞争能力。这将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三、推进 Linux 有利于节约国民的金钱

众所周知,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国家,人民都还不是十分富裕。推进 Linux 将从整体上把整个国家的信息系统的成本降下来。而且,这种推进必将改变原来垄断性企业的定价和经营模式。试想,如果国家一味片面的强调版权、严厉打击盗版,而不给还不富裕的人民另一条可走的路,而使整个国家的信息系统全部正版化,这将是一笔怎样的经济流失。我猜测,相当于一把尖刀刺入中华民族的大动脉,不知要损失掉多少毫升血?当然,我猜想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不大。试想,我一介IT 门外汉都能想到的,国家的精英们会想不到?!

四、中国 Linux 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推进,而不仅是民间

我们知道,推进 Linux 相当于改进中国整个信息系统的根基,它是一个涉及到方方面面的超级复杂工程,决不是少数企业或个人所能承担和应承担的工作。

强化正版意识,这需要国家法制机构、宣传机构的努力。国家要对民众宣传盗版的危害,对国家的危害,对个人的危害,讲解我们可以选择另一条路等等。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用Linux 、用正版的整体舆论氛围。我们不是圣人,我们应该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增加创新能力,教育系统的工作也非常重要。这里的教育包括校园内和校园外的教育。要让小学生都知道,世界上的计算机有很多种操作系统在运行。信息课让学生们接触和使用 Linux 操作系统,而不是让学生根本没有机会知道世界上原来还有 Linux。说不一定,中国的某一个小孩一看到 Linux,“哇,世界上原来还有这么好的东东啊”,一代未来操作系统的发明人也许就此产生。还有,成人的职称考试、各种考级,都不应该把 Linux 操作系统排除在外。

国家可以在国家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推行 Linux,当整个社会都在用 Linux,在从众心理和习惯的影响下,将有更多的人使用 Linux。

国家可以在政策上扶持 Linux 相关产业。如政府机关优先订购 Linux 产品等等。

于是,在上述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更多的个人也将使用 Linux 。而在其上面的各种应用软件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因为,那时的垄断现象减轻,软件厂商会考虑制作 Linux 版本的软件,或者,出现新的解决方案,使一种系统可以完全运行在多种操作系统平台上。当然,这只有垄断减轻到一定程度才会产生的现象,试想,哪家企业会没事做为一个微不足道的市场份额而另外花钱花时间做一套赔钱的系统呢?

所以,我认为,政府才是推进 Linux 应用的主角。

这是不是说,我们就完全排斥闭源的操作系统呢?不是,只不过,原来是他们牵着我们鼻子走,现在我们可以反过来对他们施加强大的影响,使其改进自己的产品、价格和服务。而且,除了 Linux ,还有其它开源操作系统也不错,也可以使其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格局。不过,现在 Linux 发展得最好,最有希望成为普及型的平台。所以,我主张主推 Linux。

就我所知,国家在这方面已经开始行动,如中国开源软件推进联盟 就是政府支持的推进开源运动(Linux/OSS)的机构。我想,当 Linux 的血液注入中国的信息社会,并在信息社会的血管里沸腾时,是否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到来了?

以上观点是我这位非IT出身的业余 linux 爱好者的乱弹之言,还望朋友批评指正,谢谢。

Damn Small Linux(DSL)为什么那么成功?

开源软件作为一种新兴的软件模式,它是基于“自由与分享、交流”之类的理念而产生。它的特性决定它采用一种不同于闭源软件的发展模式。它的发展有个人兴趣的推动、也有商业的运作和政府的推动。但是,经营得比较成功的开源软件、尤其是在国内的开源软件却并不多。

然而,作为一款迷你型的、仅 50M 大小的Linux “发行版”的 Damn Small Linux (以下简称 DSL)却发展得很好,从DistroWatch.com 上看,它近半年排在前10位,在许多著名的发行版(如:Slackware, CentOS, Gentoo, Knoppix 等等)之前,而且,从网络上对它的评论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 linux;它发行新版本的速度也是惊人的,几周前我还用它的3.4.4,现在3.x系列已经是3.4.7了!同时 4.x 系列也好像由4.0 升到 4.2 了。所以,我认为它是一款非常成功的开源软件。

DSL 为什么会那么成功呢?我的看法是有3点:定位准确、专业、商业运作;下面我从这3点分述如下。

一、定位准确

一个实用的当代操作系统可以做多小?DSL 给了我们答案,50M ;一个486 垃圾电脑可以运行有漂亮图形界面的功能全的现代操作系统吗?DSL 也给了我们肯定的答案;我想要一个在哪儿都可运行的操作系统:USB 优盘、光盘、硬盘、其它操作的模拟环境等等,有吗?DSL 它也自豪的宣称,I can! 是的,它就是这样根本不同于一般大型发行版的定位,而这极具特色的定位成就它与 Ubuntu 之类的 Linux 发行版同台现艺的地位。

二、专业

DSL 的主要开发者和运作者是两位: John Andrews 和 Robert Shingledecker,另一位好像是美工: Robert Lindsay has made much of the DSL art work。创建者John Andrews 不是 IT 甚至技术出身,但是是一个 linux 爱好者; Robert Shingledecker却是一位真正的 linux 专家。这样的核心组合形成一个极具威力的开发团队。

DSL 的专业性在软件本身体现在它的各种贴心的设计(如:保存设置,备份数据,硬件配置),丰富的软件库等等,还表现在丰富、完善的在线文档支持,快速方便的社区支持。它与一个华裔博士创建的 CDlinux 既缺乏文档又没有论坛支持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商业化运作

我重点想讲讲它的商业化运作,我发觉这可能是国内的开源作者们所严重缺失的技能。

1、广告:它的几乎每一页都有广告,我对恰当的广告持肯定的态度恰当的广告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它可以沟通供求双方

2、卖相关产品:

Mini-ITX Store mini computers and components
DSL on a CD business card, 80mm, or full size
DSL on usb pen Bootable USB Pen Drives

他们卖装有DSL 的迷你型电脑、CD、USB优盘;

3、寻求商业合作

Merchants? here's opportunity knocking ...

你可以把DSL社区感兴趣的商品展示在他们的网页上,他们的要求仅是放两个他们的广告。

4、赞助

DSL 在不少地方都直接了当的提示人们,DSL 的发展需要大家的赞助。这种直接了当的提示用户回报对于受传统影响的中国人来说可能还有点不太适应,但是,在我们痛快享受他们的软件的便利的同时,我们怎么就不该作些回报呢?中国不是有“报恩”的传统道德吗?所以,我觉得应该赞同这种主动提示用户赞助的行为。并觉得国内的开源项目同样可以体面贴上赞助链接。因为,这同样给与了朋友们感恩的机会。而且,假设你用这种方式得到了较多的钱,你除了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软件的开发,你也可以把这些钱转赠给别的更需要钱的朋友们。于是,这就形成了一个人人知道感恩的美好的社会。。。

DSL 的作者也把他们用开源项目挣钱的经验分享出来,见:

Income Guide independent developers should read this!

当然,在分享经验页面的最后,有一句提示:“If this is helpful, please consider contributing” 🙂
Damn Small Linux(DSL)为什么那么成功?我的观点就这么几条,也许,还要考虑国家的开源大环境,我今天恰巧在 Linux Online 上看到一则新闻:Linux event planned for China,同样的新闻在Linux Foundation上的Linux Foundation Partners with Chinese OSS Promotion Union to Host Linux Developer Symposium in Beijing也有,在 中国开源软件推进联盟上也有公告:2008Linux开发者研讨会—-中国,这是不是说,中国开源软件正在走向春天?

同样,今天在 Linux Online 上看到 DSL 的创建者 John Andrews支持的一本Review: The Official Damn Small Linux Book

以上观点是我这位非IT出身的业余 linux 爱好者的乱弹之言,还望朋友批评指正,谢谢。

好玩易上手的轻量级 linux - Puppy Linux

简单试用了一下 Puppy Linux,我的 U 盘 linux 基本上就选上了它。在这里记录和分享一些心得。
Puppy Linux 以一只小狗为标志,启动时会“汪汪”的叫几声。

它是一款轻量级的、很有特色和自成体系的 linux live cd发行版(好像也可以以一般的形式安装在硬盘里),对硬件的要求也不高,但是比 Damn Small Linux 和 DeLi Linux 的要求高,好像最低要求是 586+128M 内存。而且它的中文支持比较好,现在有成熟的中文版可供大家使用了。我使用的中文版下载自:E-PUP Linux 中文项目 Puppy 217 NOP 中文版,上面也有一个精简版和包括一些额外软件的办公版。不过,我觉得试用的话就用这个 Puppy 217 NOP 中文版,精简版有些重要的功能没有:如可写挂载 Windows NTFS 分区,ADSL 客户端,五笔字型等等。

这里简单的总结一下我使用 Puppy Linux 的心得。

一、安装
包括U盘上的安装和硬盘里的非正式安装运行方式。
U 盘安装,很简单,把 U 盘格式化成FAT32格式(其它格式没试过), 然后用 syslinux 制作成可引导的 U 盘,并把那个下载下来的 iso 文件解开放在 U 盘的根目录,把 isolinux.cfg 重命名为 syslinux.cfg,并把其中的 “pmedia=cd” 去掉就行了;

硬盘非正式安装,把上述解开的 iso 文件下的东西同样复制到一个 FAT32 分区(估计ext2等也行,没试过)的根目录下,再在我已经有的 grub 菜单中加入 Puppy Linux 的启动项就行了。我在 grub 的menu.lst加的内容如下:

title Puppy Linux
root (hd0,8)
kernel /vmlinuz root=/dev/ram0
initrd /initrd.gz
boot

二、设置:
第一次进入系统之前需要你指定 X Windows 系统,先试Xorg,这样可以得到高的屏幕刷新率;不行的话试Xvesa,通用性好。我在3台台式机上试了,有一台可以用Xorg。
进入系统后,点击开始菜单Start -> Puppy Setup -> 网络设置 就可以设置好网卡和局域网。
点击开始菜单Start ->network -> Roaring Penguin PPPoE ADSL 就可以设置好 ADSL 客户端。

三、安装软件:
在开始菜单Start -> Puppy Setup -> Puppy 软件包管理器 就可以安装 Puppy 上的软件了,主要是那种 .pet 后缀的软件包。
还有一种不知道是不是叫软件包的扩展系统的方式,是下载一种后缀名为 .sfs 的文件,把它放在根目录下(和pup_217.sfs 同目录),系统启动后会自动发现它,你就可以加载和使用它了。如 E-PUP Linux 中文项目 上提到的适合办公用途的中文Office E-PUP Linux正式推出中的openoffice_217.sfs

四、保存设置
系统首次退出或重启时,会让你选择个人储存文件的大小,以后你就可以在安装了软件之后,或调整了设置后,当你退出系统时,系统就会自动保存你的设置。你可以在开始菜单Start -> File System -> 调整个人储存文件大小来增加这个文件的大小。这个文件保存在相同分区的根目录下,名称是 pup_save.2fs 。但是上面提到的精简版在桌面上还有一个保存设置的图标,是不是意味着精简版不能自动保存设置呢?我没有实验。

五、加载分区

你可以点击桌面“驱动器”的那个图标来加载你的系统里的驱动器,包括可写的 Windows NTFS 分区。

总之,Puppy Linux 是一个很有特色、易于上手、值得一试的很不错的 Linux 发行版。

DeLi Linux 中文翻译备忘录

DeLi Linux 是一个致力于为老旧电脑(486~PII)提供自由操作系统的轻量级桌面型 linux 发行版。它认为,扔掉那些老旧电脑是可耻的,一些不愿扔掉老旧电脑或者买不起新电脑的人可以用这些老旧电脑装上 DeLi Linux ,从而变为一台可用的系统。虽然,这些电脑也可以装上 Windows 95 类似的操作系统,不过,这些操作系统微软不再生产和支持了。针对于这些操作系统的软件也不再有了。所以,DeLi Linux 决定来承担这一使命。

我想说,DeLi Linux 的愿望是良好的,我赞赏他们的愿望。我试用了一下 DeLi Linux,确实,它能在我的 486DX100 + 24M 内存的机器上顺畅运行,但是,它的中文支持相当的差,我向DeLi Linux 的论坛提交了一则反映中文支持极差这个问题的帖子:Some experiments of using DeLi Linux with chinese,据 DeLi Linux 的作者 haary 回复,因为DeLi Linux-0.7.2 使用的是GTK1,GTK1 对unicode 没有支持,所以如此。DeLi Linux 未来的 0.8 版本将转换为使用GTK2,非 latin 字体将得到完全支持。所以,我想,DeLi Linux-0.8 的中文支持将有巨大的提升。

我觉得,如果 DeLi Linux 发展得好,那些老旧电脑的使用者将受益;如果 DeLi Linux 的中文支持发展得好,那么,老旧电脑的中文使用者将受益(包括我)。于是,当我看见了 DeLi Linux 的作者 haary 发的需要翻译人员的帖子:Translators wanted 后,我决定加入 DeLi Linux 现有的10种语言之一的中文的翻译。下面是翻译的网页地址:

DeLi Linux 英文主页 DeLi Linux 中文主页

DeLi Linux 英文WiKi DeLi Linux 中文WiKi

因为我的英文水平实在有限,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所以,如果你发现翻译中有什么错误的话,请点击这里反馈给我,谢谢。

在这篇日记的评论中记录我在翻译过程中碰到的一些问题。所以这篇日记取名叫备忘录。

把下面WiKi链接中出现的“chinese:” 去掉就是英文原文的地址。如果您对我的这些问题有什么意见或建议的话,请在评论中回复一下吧。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