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六一儿童节前的孩子近况总结

有好多天没有写育儿日记了。一眨眼孩子就4岁了。

后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今天孩子的幼儿园还开了庆祝会。听她妈妈和外婆说,孩子跳舞跳得不错。

这几周来,由于家里其他人有事,而孩子的幼儿园离我们单位比较近,所以孩子基本上由我送和接。接到单位,等下班了再一起回家。

从孩子到我们单位来玩来看,孩子胆子还是比较大的,乐于于人沟通,比较有礼貌,能分享自己的零食。

孩子的零食成了每天的必需品。她外婆说得对,这么小的孩子,一个泡泡糖就哄住了。我也觉得应该对孩子宽容些。原来定的每天只买一次东西的“规矩”也好多时候没有贯彻了。

孩子进入夏天后不喜欢睡午觉,下周他们班上集体在幼儿园午餐和午休,看看群体的力量能不能影响她养成好的作息习惯。

赵老师反映我们孩子年龄偏小,说、写、认字的能力较差;我觉得,在孩子愿意学这些的前提下,可以让她学,她不愿意就算了。我不会强迫她认多少字写多少字的。唐老师反映孩子有点懒,不过,我发现,她感兴趣的事还是很勤快的,比如:洗东西。她喜欢玩水。

原来送孩子进教室,老师来了她总是高兴的上前去喊老师;可最近老师来了孩子好像不大积极,别的孩子都拥上前去喊老师了,她一般站在后面看着。好像现在成了要老师来主动给她打招呼了:)孩子的心里可能是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我们慢慢引导她,老师是爱她的,但是老师不可能只爱她一个人,有那么多的小朋友,老师都要爱。我们再观察和引导一下,估计是这个原因。

在接送孩子的过程中,我留意了一下幼儿园周围哪样生意比较火。一是麻将馆,因为有不少孩子的爷爷奶奶送了孩子就可以在那里打麻将,等到孩子放学去接。我发现接送孩子的爷爷奶奶占多数,爸爸妈妈占少数。麻将馆主们常在上学的时间,背着一个挎包站在校门口拉生意;二是孩子们的零食和小玩具,现在的的孩子,基本上每天都要有点这类消费,所以他们的生意也是比较火的。

孩子的性格依然比较倔强,认定了一个事儿头脑里不容易转过弯来(像我吧)。希望她以后的性格能缓和一下,不要这么倔强,对自己不好。

孩子马上就4岁了,后天又是六一儿童节。希望孩子能健康快乐的成长,也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成功的道路是目标铺出来的(转帖)

转自:成功的道路是目标铺出来的: http://www.student.gov.cn/zxpd/hs4799.htm

转帖正文:

**********************************************************************

成功的道路是目标铺出来的                                                               蒋光宇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组织三组人,让他们分别向着10千米以外的三个村子进发。

第一组的人既不知道村庄的名字,又不知道路程有多远,只告诉他们跟着向导走就行了。刚走出两三千米,就开始有人叫苦;走到一半的时候,有人几乎愤怒了,他们抱怨为什么要走这么远,何时才能走到头,有人甚至坐在路边不愿走了;越往后走,他们的情绪也就越低落。

第二组的人知道村庄的名字和路程有多远,但路边没有里程碑,只能凭经验来估计行程的时间和距离。走到一半的时候,大多数人想知道已经走了多远,比较有经验的人说:“大概走了一半的路程。”于是,大家又簇拥着继续向前走。当走到全程的3/4的时候,大家情绪开始低落,觉得疲惫不堪,而路程似乎还有很长。当有人说:“快到了!”“快到了!”大家又振作起来,加快了行进的步伐。

第三组的人不仅知道村子的名字、路程,而且公路旁每一千米就有一块里程碑。人们边走边看里程碑,每缩短一千米大家便有一小阵的快乐。行进中他们用歌声和笑声来消除疲劳,情绪一直很高涨,所以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

心理学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当人们的行动有了明确目标的时候,并能把自己的行动与目标不断地加以对照,进而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进速度和与目标之间的距离,人们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就会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达到目标。

这使人联想到罗斯福总统的夫人与萨尔洛夫将军的一次对话。罗斯福总统的夫人在本宁顿学院念书的时候,打算在电讯业找一份工作,以补助生活 。她的父亲为她引见了自己的一个好朋友——当时担任美国无线电公司董事长的萨尔洛夫将军。

将军热情地接待了她,并认真地问:“想做哪一份工作?”

她回答说:“随便吧。”

将军神情严肃地对她说:“没有任何一类工作叫‘随便’。”

片刻之后,将军目光逼人,以长辈的口吻提醒她说:“成功的道路是目标铺出来的。”

如果人生没有目标,就好比在黑暗中远征。人生要有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个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个年度的目标,一个月份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越直接,他进步得就越快,对社会也就越有益。有了崇高的目标,只要矢志不渝地努力,就会成为壮举。

如果将心理学家的结论用哲人的语言来表达,那就是:“伟大的目标构成伟大的心灵 ,伟大的目标产生伟大的动力,伟大的目标形成伟大的人物。”

                           文章来源:(《思维与智慧》2004年第12期)

                           摘自首都科技网

***************************************************************************

                       转载完毕

孩子给我讲睡前故事;孩子不肯进教室和喊老师了

现在,接连几天晚上,孩子不再要求我给她讲睡前故事,而是她给我讲。

她给我讲《小蝌蚪找妈妈》,说的是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有声有色,语气抑扬顿措,虽然故事还讲得不是很流利,但是总体效果我感觉比我给她讲讲得好。我给她讲是把故事按字复述一遍,而她给我讲是带着感情的。

睡前,孩子除了给我讲故事,她还要给我唱歌跳舞,而且是在被窝里唱歌跳舞(littlebat注:跳舞的五笔编码为:KHRL)。她在被窝里睡着,一边唱,唱的是《我和奶奶去买菜》、《我在马路上捡到一分钱》等等,还一边手舞足蹈,忙得不亦乐乎。真是一个快乐的小孩。

不过,这几天,我发现孩子上学不肯进教室,尤其是老师在教室里的时候,她也不像原来那样主动的高高兴兴的喊“老师好”了,而是等老师叫她她才进教室。也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问孩子为什么她不肯进教室,她说她“不好意思”。我怀疑是上次老师让我写一篇育儿的心得张贴到孩子们的教室门口,我把上次写的那篇“一次成功的安抚孩子和一次成功的劝服孩子”打印了交给老师算是交差(只是日记,不含后来添加的那篇日记的评论),也许是大家读了那篇日记后,对孩子的态度在无形中有了微妙的变化,而这种变化被孩子敏锐的捕捉到了,于是,就出现了不肯进教室,不喊老师的行为。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

不过,为保险起见,我要求老师把贴在教室门口的那篇我的育儿日记撕下来。老师说育儿心得是一周一换,下周就会给我撤下来。

孩子的不肯进教室和喊老师的行为继续观察中。。。

一次成功的安抚孩子和一次成功的劝服孩子

女儿是比较任性的,只要她认定的事,不按她的心愿来做,往往弄得小孩哭闹,大人生气的情况。但是,前两天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安抚活动和一次成功的劝服活动。关键在于:

1、要有爱心、耐心和宽容心;

2、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替孩子作想;

3、孩子是讲道理的;

4、不要动手打孩子。

具体情况如下:

一天晚上,孩子要自己动手拿起小铁锤和小钉子替她的堂姐做一把木剑,而且坚决不让我们大人帮忙。我知道她是做不出来的,但是让她尝试一下。我出去办事去了。

回来后,我发现孩子在茶几上用小铁锤钉木剑,肯定把茶几面要弄坏。她的外婆在旁边看着她,没有阻止,我想她是阻止了的,但她拗不过孩子。

1)、我先反复劝孩子不要钉,她不听。压下动手打她的火气,自从许久以前,我下决心不再打孩子后,我最大的动作就是扬起手,吓吓她;

2)、我明白现在孩子的心里也很窝火,自己怎么也做不成这把木剑。我把她手中的东西强行给她拿了,她当然不依。又哭又闹;

3)、我把孩子抱起来,反复给她讲,这样做会把茶几钉坏。并自问自答的给她表演假如妈妈看见她把茶几钉坏了的反应:

  “是谁把茶几钉坏了?!”

  “桥桥。”

  “这么好的茶几给钉坏了,给我打!”

然后把就假装用手轻轻打她。然后我就站在她的心理的角度安慰她。

  “我知道桥桥给姐姐做的剑没做好,心里着急。明天爸爸给你做一个。。。”

   。。。

一会儿,孩子不哭闹了,不好意思的在我怀里撒娇。结果第二天孩子好像忘了这件事,我也就没有给她做木剑了。现在想来,尽管孩子已经忘记了,我应该主动提出来给孩子做一把木剑。让孩子知道大人说话是算数的,尽管她自己已经忘记了。

第二天,孩子不愿扎头发,大人勉强给她扎了一侧,她就挣脱跑了。我去把她追回来,不管她又哭又闹,把她抱到梳妆台前,让她看自己头发乱糟糟的样子。她看着看着就同意我们给她扎头发了。所以,孩子是讲道理的。

之所以详细记下成功的安抚和劝服行动,是因为原来我往往处理不好这样的“冲突”,现在有点心得了,赶快记在这里,防止忘记了,以免以后犯同样的毛病。弄得大家都不舒服。而且,我感觉有必要开一个“家庭会议”,把自己的心得同大家分享一下,并统一一下对孩子的教育策略和具体操作,免得她钻我们的空子,和纠正一些家庭成员不当的对待孩子的思想。我想,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我们家里基本上应该只有孩子的笑声,没有孩子的哭声的:)

春天疾病多,幼儿园统一通知上周星期五放假去防疫站给孩子打了预防“麻疹和腮腺炎”的疫苗。

孩子现在非常大方,小朋友到家里来玩,苹果、奶粉自己去拿出来一人一个,一人一小袋,大人说苹果太大了让她和小朋友分着吃也不行。当然,我们大人对这种大方的态度应持肯定态度。

今天早上,孩子起来自己穿好了衣服。我认真的夸讲了她。天气比较热了,孩子的衣服穿得少了,应该让她自己穿衣服了。关键是培养她的自理能力。

星期五那天打疫苗回来的路上,和她同行的一个小朋友趁售货员不注意偷偷拿了一样东西跑掉了,而那个小朋友的婆婆还在笑,真不知该怎么给那个小朋友的婆婆说。当我们孩子的婆婆回来给我说起这事,我严肃的说我们孩子坚决不能有这种行为。我们孩子的婆婆和爷爷劝我不要去给那个拿东西的小朋友的婆婆说,说这样别人面子上过不去。我心里觉得欠欠的,也只好作罢。

女儿爱与同龄孩子玩了;幼儿园加强与家长的协同教育

女儿近况总结

近段时间来,孩子好像特别喜欢与她同龄的院里的小朋友玩了。而且,常常是一回家就去找小朋友玩,连饭也顾不得吃,到了吃饭时间也叫不回来,常常被我们大人强迫的押回家。而原来她是喜欢同比她大几岁的哥哥姐姐们一起玩的。

现在孩子倔强的脾气好像有了一点好转,比如有时上学她要求给她买东西,我们给她说当时不买,她也能听得进去了。

原来看过很多遍的动画片她仍然能看得两个小时不动地方。还有,孩子现在对家里的电器插座突然有了兴趣,喜欢自己动手去插。我们在再三严厉的说她的同时,把所有移动的插线板都挂在了高处。

因为单位现在的纪律强调得比较严,相应的带来的一个好处是孩子也总是能准时到幼儿园了(因为我上班的地方与孩子上幼儿园的地方顺路)。看来迟到也不是不能避免的嘛。

原来女儿是不扎头发的,现在也渐渐习惯我们给她扎头发了。

在幼儿园的教育上,好像自从他们使用了那种新教材后,幼儿园与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的沟通要强些了。比如,上周孩子带回来两个题目:一是和孩子一起在杂志、报纸上搜集一些海陆空的交通工具图片;一是带孩子到车站去了解乘车的一些问题,让孩子熟悉交通规则等等。原来,他们上一周的课程以交通工具为主题。在原来过去的一年半的幼儿园时间里,我们和幼儿园的沟通是很少的。

最近两个星期天我们都带孩子到野外去玩了的,这种户外的活动还是要坚持的,多亲近点大自然。我听说人是从绿色的森林里走出来的,到现在成天住在钢筋混凝土的灰色的森林里,差不多快忘了人是从哪儿走出来的。

前段时间读了一篇<<读者>>上的鲁迅的孩子周海婴的回忆录,里面有一处写鲁迅先生对他幼年的教育上,大意是如果不是非常过分的要求,鲁迅先生都是十分“纵容“他的。我想,孩子在一种宽松的、爱的氛围中成长,有个快乐的童年是不会错到什么地方去的吧?这篇文章在我的心里好像对我前些时间萌发的对孩子宽松些的想法提供了一点佐证。人一辈子是很辛苦的,幼年、童年都没有一个大体上快乐的记忆。我觉得是不当的。

一周回顾(2007.03.24)

孩子感冒生病打了两天针,可能还需要看一下医生;突然记起孩子好久没打预防针了;

上周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折腾这台486的老机器上,在一块硬盘上重新安装了windows97+redhat linux9.0;而既定的学习设计模式的目标好像在心里一点也不急,这样下去是不行的,猴年马月才把那本GoF的设计模式看得完。时间的利用要有重点,就好像金钱的使用要“用在刀刃上”一样。本来想在当当网上买一本GoF的设计模式,可一想没必要,用这个钱买了一块二手硬盘放在486的老机里。那块有坏道的1.6G的硬盘权当“移动硬盘”吧。

惨,昨天早上和老婆去跑步,没跑多远就觉得累,看老婆还比较轻松的样子;

今天早上和老婆到体育馆,我在单杠上做引体向上,做一个就不行了:(,原来读初中考体育引体向上的及格线是10个还是20个?

看来,我得锻炼一下了。

孩子给爸爸倒茶,还要给妈妈倒洗脚水

大概有几周时间了吧,孩子常常很有兴趣的给我把茶杯里放上茶叶,然后叫别人把茶杯里倒上水,然后端给我,说:“爸爸请喝茶。”不管是孩子的一时的兴趣还是什么别的因素(例如幼儿园里的教育),我都是很高兴的。不过,就是有一点,她要是要给我泡茶,我不喝还不行,不管什么时候,非接受不可:),弄得我还认真的跟她说:“爸爸想喝茶时再给爸爸泡茶好吗?”

不知是什么时候起,电视里有了公益广告;也不知是什么时候起,有了那个小孩子看到妈妈给婆婆洗脚然后自己也去端水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我们的孩子看了那个公益广告后,对我和她妈妈说她也要给我们端水洗脚。当然,我们没让她给我们端水洗脚,孩子是很喜欢玩水的,说不定到时候我们还没开始洗,她自己玩水就把衣袖打湿了。也许哪天她再提起这事,也应该让她试试,我想这是没有坏处的。另外,可见周围环境(尤其包括电视)的引导对孩子是比较重要的。

实际上,孩子是家里的“小霸王”,比如,她有什么事叫我们,往往是这样的口气:“爸爸,过来!”。我也不会多想,往往就屁颠屁颠的跑过去,听孩子 “吩咐”。我觉得,这对形成家里的平等和民主的氛围有好处;当然,教育孩子说话懂礼貌也是应该注意的,那么,是不是要给孩子说说对人说话不要用这种“命令式”的语气呢?

中国移动的服务态度还是不错的

上个月27日,我不想使用移动的GPRS5元套餐了,在网上营业厅取消了,当时移动把确认短信发给了我。告之从下月3月1日起正式生效。

这个月3月1日大概上午11点多,我试着用手机上了一下网,发现还能上网,就打10086询问服务人员为什么我取消了上网套餐仍然可以上网,服务人员答上网的功能还在,随后应我的要求取消了上网功能。我问3月1日的上网收费不?答要收费。我感觉移动有设资费陷阱的嫌疑,加之当时在大街上声音嘈杂,自己又有点生气。就不礼貌的挂了电话。

一会儿,移动发来短信,询问对刚才服务的反馈意见。我回复了5(还有遗留问题未解决)。下午5点多,10086服务人员打来电话,询问我为什么选择5,我问取消GPRS5元套餐后手机上网按什么标准收费?答:按自由套餐收。(我上网上营业厅看了一下,确实按大概0.03元//kb的标准收的,我为验证是否能上网连接了两次就是0.27元)。我说我在网上营业厅取消GRPS5元套餐后并没有信息提示我手机仍然能上网,且是按自由套餐收的费。移动应该在用户取消套餐后明确的告诉用户,取消此套餐后按自由套餐收取上网费用。最后我把自己的意见反馈了,还是有礼貌的结束了对话。

虽然我只是微不足道的小小GPRS5元的用户,虽然我的反馈不一定能使移动在网上营业厅上加上我想像中应该有的提示信息,但是我感觉,作为一个用户基本反馈程序得到了还算及时的处理,移动的这个用户反馈程序并不是虚设。在现在手机资费领域普遍的对用户不友好的大环境下,能受到移动如此的服务还是觉得不错的:)

另外,我感觉,一个企业便利、畅通、积极、有效的反馈通道是消除企业和用户之间矛盾的重要基石。比如这次,如果我心里有气有疑又不能找到出气的地方,难保我不在网络上顺便的发几句牢骚,现在国家对经济这一块在网络上的言论还是相当自由的。也难保不对移动造成那么一点点的负面影响。而由于我的意见和疑惑得到了及时、主动、有效的反馈,结果由于我的时间比较多,闲来没事,在这里发了一篇“歌颂”移动的文字。

一句话,不管怎么说,企业还是用户养起来的。

初一晚上挨打与气球又飞了:孩子的任性和固执

很久没有给孩子记日记了,但是觉得重要的现象和事情还是应该记一记的。让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要犯自己以前犯过的同样的错误。尽到一个做父母的应该尽到的责任。

我们孩子的性格是很任性和固执的。以前的日记应该都有所提及。

今年春节(2007年),初一晚上,她非要和婆婆他们睡觉,由于她在婆婆那里睡觉,婆婆会失眠。而且,爷爷也不会睡觉。孩子在他们那里睡容易感冒。所以,我们在她睡着了时候把她抱到我们床上睡。不料,她醒了。于是吵着要到婆婆那里去睡。我们给她讲道理,她不听;她妈妈吓唬她也不行;然后是她妈妈打她,打了问她还去不去,还是要去;又打,还是要去;再打,还是要去;而且是打疼了的。孩子哇哇大哭(后来几天声音都是嘶哑的)。我都不忍心了。但是看到孩子这么倔强,这么软硬不吃,就基本上和她妈妈站在同一方。坚决不同意她到婆婆那里去睡觉。不为别的,就为磨磨她的犟脾气。结果,直到她哭着睡着了,她仍然是坚持要到婆婆那里去睡觉。一句话,再打都不投降。

第二天早上醒来,她也许好像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好像还模模糊糊的认了错的。

她的任性和固执又体现在了另一件小事上。

孩子喜欢那种上面有动画人物“奥特曼”的氢气球,上次给她买了一个,我们要把她的气球拴在她手上或在线绳上吊一个小的重物,以防氢气球飞上天。可是,无论我们怎么解释她都不听。最后,我们给她讲好,如果气球飞了就不给她买了。她表示同意。结果,下午气球就飞了。

时隔一两周的前两天,她又看见了那种氢气球,又要买。给她买了。同样坚决不许给她拴在手上或在线绳上吊一个小的重物。给她讲好,气球再飞了,一个月都不买气球了。她表示同意。下午气球又飞了。孩子哇哇的哭了。也许她知道我们不会再给她买气球了。我招呼了她的婆婆和爷爷,这个月坚决不许给她买气球。不然她总是任性、固执。

任性和固执用在好的方面可以叫着“有毅力”,但用在了坏的方面就叫着“顽固不化、冥顽不灵”了。我感觉“任性和固执”这种性格不一定要消除它,但是要教育孩子什么时候应该“任性、固执”,什么时候不应该。况且,一个人天生的性格,是不容易消除得了的。一种性格应该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在恰当的地方有益,用在不恰当的地方就有害了。

另外,这次春节回孩子外婆家呆了一晚上,孩子回来身上又起了红疙瘩,还发痒。医生说是到新环境的过敏;想起上次在她外婆也出现过相同的情况。看来孩子应该真的是对她外婆家的环境皮肤过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