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linux 0.6.2 配置及软件安装

这是CDlinux 0.6.2 使用小结的第2篇,上一篇为:CDlinux 0.6.2 安装,下一篇将是:CDlinux 0.6.2应用。

在这篇日记,我将根据自己的了解,向大家介绍一下设置CDlinux以适合于自己的硬件环境,在CDlinux中使用交换分区(或交换文件),在CDlinux中添加自己需要的软件,在CDlinux中保存自己的变动数据(注意,在刚刚发布的CDlinux 0.9.0 中,已经提供了自动保存和恢复用户数据/home/cdl , /root  和硬件配置的机制,写在/boot/CDlinux/settings 文件夹中),CDlinux模块和包的制作等。
Continue reading "CDlinux 0.6.2 配置及软件安装"

为PII级别的老旧电脑寻找一个轻量级的中文 Linux 发行版

原来我有一台486DX100、24M内存、1M显存、4.3G+1.3G(1.6G的屏蔽了约300M坏道)硬盘的电脑,当时使用的是RedHat Linux 9.0的控制台模式,因为我找不到一个可用的中文版图形界面的Linux发行版。但是,它已经可以为我提供了日常所用的大部分功能:如用zhcon+screen+w3m的中文控制台环境,我可以上网、写博客、听mp3、用gtmess与MSN的朋友聊天等等。所以,Linux让我的 486 老旧电脑重新燃起生命之火。当然,如果你不要求中文环境,在Linux下仍然有可以用的图形界面的轻量级发行版可以使用,如:DSL, DeLi 0.7系列等等。(参见我的为486寻找Linux操作系统的系列日记:http://www.learndiary.com/tag/486 )另外,这台电脑我现在仍然在使用。不过,我现在使用的是Slackware 10.2的中文控制台环境。因为我的硬盘只有1.3G(相对于RedHat,Slackware的定制性要强一些,可以减少一些不需要的程序,启动也要快一些)。

现在,我又有了一台老旧电脑,是赛扬400的CPU,96M内存,共享2M显存(本来是可以共享8M显存的,我在BIOS里设置为2M)。那么,我在选择轻量级的中文Linux上又有什么经历呢。下面是我的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供有类似电脑的Linux爱好者参考。

这台电脑已经可以勉强运行最新的轻量级发行版:Arch Linux(archlinux-2008.06)了,甚至可以使用一个功能较全,界面漂亮的Xfce4图形界面了,我在上面运行了最新了的Firefox 3 浏览器,并不是太慢。Arch Linux 是一个“无缝连接”的Linux发行版,只要你安装了它,以后你就只需要一个命令:pacman -Syu 就可以升级整个系统(包括内核)了。它是针对i686优化的,所以不能运行在之前的CPU上。pacman 升级的速度比较快,相对于其它发行版,你可以很快的使用到官方的最新版本(包括内核)。我在用最新的光盘(archlinux-2008.06-core-i686.iso)安装它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碰到什么问题。只是,在用 pacman -Syu 升级整个系统的时候,报告“已经存在某个文件,不能升级”之类的提示,我把报告的那个文件删除就OK了。但是,毕竟,要用这样7、8年前的电脑来运行最新的发行版确实有点勉强,所以,我把 Arch Linux 请出了这台老电脑了。我非常赞赏Arch Linux的包管理方式和它的由社区用户贡献的“Arch User Repository”(Arch 用户仓库)。不过,在初步使用Arch Linux后,我有点小小的怀疑:这么快的软件更新速度,系统的稳定性保障会如何呢?比如,会不会有人拿它来做服务器系统呢?

我还在这台电脑上试用了一下 Puppy Linux( Puppy 217 NOP中文版),我是用live系统启动后选择完全安装到硬盘上。方法是:在菜单里找到并使用通用安装程序(Puppy universal installer),一路进行到选择具体安装方式那块,选择第二项(NORMAL,而不是COEXIST(参见:http://e-pup.5d6d.com/thread-707-1-1.html)。速度比最新的 Arch Linux 要快,但是可能我的内存太小了(96M),图形界面用起来还是有点卡(如上面的Opera浏览),另外,不知是怎么一回事。我用它上面的软件包管理器从网络上下载需要的软件包,一点鼠标那个软件包管理器就退出去了。Puppy Linux 设计成单用户的root使用模式,虽然我读过 Puppy 官方的说明,即这种方式并不妨碍安全等(参见:http://www.puppylinux.com/faq.htm 中的“Q: Security concerns”),但我个人感觉还是有点不适应,呵呵,选择 Linux 也是“跟着感觉走”啊。况且,我的这台老机器还是多用户使用机呢。也没有探索过Puppy在多用户环境下怎么设置。我的看法还是没有改变,puppy Linux 仍是我的系统维护Live操作系统的首选。

在一篇国外的比较轻量级Linux发行版的文章中:Review: Lightweight Linux distributions,作者把一款名为“TinyMe”的发行版排为第一位,听说这在 Linux 社区引起了一些争议。TinyMe 是一款明确提出为老旧电脑开发的发行版。我也在这台老机器上试用了一下 TinyMe 2008.0 版本。也是在硬盘上启动live系统后选择安装到硬盘上。这里要注意,开始安装到硬盘上总不成功,后来在登录时选择一个好像名为“safe-failed”的选项(大概是安全模式吧),然后执行安装到硬盘的命令(忘了 🙁 )就安装到硬盘上了。可能是我的机器内存太少了吧。这是一款基于PCLinuxOS的轻量级发行版,针对i586优化。使用方便的apt包管理,安装软件比较方便。只有200M 的ISO文件。它的界面华丽,安装了中文的locale后,中文支持也比较好。不过我发现用手工把它设置为zh_CN.UTF-8后,界面右下角的时间显示才能显示出中文来。不过,我感觉它在这台机器上的运行速度比起Arch Linux 还要慢一点点。可能是它的界面比较华丽和自动加载的东西要多一点的原因吧。个人以为,这种针对老机器的轻量级发行版,最主要的方向应该是速度,而不是外表。

下面这一款发行版是明确提出针对老旧电脑开发的发行版 DeLi Linux 0.8,我感觉到它在国际化轻量级发行版的努力上已经做到了现实中的极致。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它采用了为嵌入式设备使用的uclibc构建整个系统,而且,基本上没有默认启动的服务,完全由你自己加入需要启动的服务。所以它的使用上可能需要一些linux基础知识。还有,由于它采用了uclibc,所以一些闭源的东西没有办法使用。如:Opera浏览器,firefox浏览器的flash播放插件等。从我的测试中来看,它的系统资源占用是我这里比较的这几款发行版里最少的。不过,由于它还只是一个Beta版,还有一些bug,所以需要有一定的Linux基础来解决可能碰到的问题。

最后,是我暂定为在这台老机器上采用的Linux发行版,Slackware 10.2。虽然,它有点过时(2005年9月),而且,它的目标也并不是为老旧电脑特地开发的。但是,它的可用性和系统资源占用上达到了一个我认为比较恰当的平衡。这也同样需要有一定的Linux基础才能较容易的使用。

我上面试的都是一些支持中文的 Linux 发行版,如果不考虑中文支持问题,那个基于GTK1的DSL(Damn Small Linux)也算是可用性和资源占用平衡的优秀作品。发行版排位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也往往会引起争论。所以,我想说,对于 Linux 发行版,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你自己的。还有,有时候,选择发行版就是一个个人喜好的问题。对于有Linux基础的朋友,对PII级别的这类老旧电脑,可以试试Arch Linux、Slackware Linux、DeLi Linux;而对于刚接触Linux的朋友,可能Puppy Linux 和 TinyMe Linux要容易一些;对于有雄心或能力或兴趣的朋友来说,支持一下 DeLi Linux 也可以锻炼你的能力和考验你的意志。虽说,DeLi Linux 的uclibc现在有这样那样的限制,但是,谁能保证经过大家的努力,作为为嵌入式设备使用的uclibc永远不能被闭源软件支持呢?

好了,关于PII 级别的Linux发行版选择的文字就此打住。祝大家中秋节快乐!

局域网内Linux网络设置小结

在实现为我的486装一个可用的linux with X Windows的目标的过程中,我试过Redhat Linux 9.0Minix3Damn Small Linux 3.4.4(简称DSL-3.4.4)Slackware Linux 10.2。除了Minix3的网络设置没有完成外,这里针对上面另3种linux发行版在我的486机器所在局域网环境中的网络设置作一个比较和小结。主要涉及:升级内核更新驱动程序,手动加载网卡,网络配置,用iptables实现简单NAT服务提供共享上网。

1、我的网络环境
在一个小的局域网中,机器不超过10台,网关路由器IP:192.168.1.1,路由器通过ADSL接入因特网。客户机可用dhcp上网(在网上听说这样的网络任意一台机子都不能设置为静态IP,否则会出问题,不过,我的机子恰恰就是设置的静态IP,至今有大半年了吧,也没有问题,可能是机子少的原因吧?)。

2、我的486机器的网络环境
操作系统:如上述3种;两块10M的ISA网卡(大概是如此,准确名称或有出入),一块是DLINK-220的,一块是INTEL Eexpress 16的;因为路由器插口数目不够,另一台机子和我共用一条网线,所以在机器上用iptables实现简单的NAT服务提供共享上网。

3、关于与此文网络设置相关的内核编译
因为原来使用redhat linux 9.0的自带内核版本是2.4.20-8,我的Eexpress网卡在上面竟然不能正常工作(能识别,但不能上网),于是,新下了一个2.4.35.3的内核,把Eexpress 16的驱动编译成模块;另外,如果要使用iptables,内核中相关编译选项也要选上。关于这两个问题的内核编译,详见日记:为486上的Linux编译一个2.4.35.3的内核
Slackware-10.2中自带的几个内核2.4.26和DSL-3.4.4自带的2.4.26都能正确的驱动Express 16网卡。

4、手动加载网卡
如果你的网卡由于某种原因不能被系统自动识别,你可以手动加载网卡。

5、设置网络
上面三个版本的linux都有自动设置网络的命令,redhat linux 9.0 和 slackware-10.2是netconfig,如设置第2块网卡在redhat linux 9.0中为 netconfig --device=eth1,slackware的netconfig命令好像不大相同,后面会讲。DSL-3.4.4在管理菜单中也有网络设置选项。你也可以手动修改配置文件。

6、各个操作系统的相应配置文件:
1)Redhat Linux 9.0

网卡加载:/etc/modules.conf
内容:

alias eth0 ne
options ne io=0x240

alias eth1 eexpress
options eexpress io=0x300 irq=3

或者写在/etc/rc或其它什么系统启动脚本中,如:

/sbin/modprobe eexpress io=0x300 irq=3

IP设置:
文件1(对eth0的设置,这里是DLINK-220那块网块):/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
内容:

DEVICE=eth0
ONBOOT=yes
BOOTPROTO=static
IPADDR=192.168.1.106
NETMASK=255.255.255.0
GATEWAY=192.168.1.1

文件2(对eth1的设置,这里是INTEL Eexpress 16那块网块):/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1
内容:

DEVICE=eth1
ONBOOT=yes
BOOTPROTO=static
IPADDR=192.168.0.1
NETMASK=255.255.255.0

注意:eth1网卡没有设置网关,它用来在两台电脑之间为另一台电脑提供共享上网作网关用。后同。

与我这台机器相连的另一台电脑需要把他的网卡和我的这块eth1网卡相连,通过后面介绍的设置,他的电脑就可以通过我的电脑共享上网。

域名解析设置:/etc/resolv.conf
我的机器上的内容:

nameserver 192.168.1.1
search mdx

关于与我的电脑相连的另一台机子的网络设置和在我的机子上启用iptables提供nat服务是几个操作系统都相同的,放在最后说。

2)、Slackware-10.2
网卡加载:在文件/etc/rc.d/rc.modules中手工添加在后面(至于slackware怎样自动检测网卡,我不知道);
内容:

/sbin/modprobe ne io=0x240
/sbin/modprobe eexpress io=0x300

尽管我没有指定上面网卡的名称,系统还是自动的把ne的网卡(DLINK-220)认作eth0,eexpress的网卡认作eth1,或许跟写命令的顺序有关?我没有验证。

IP设置:在文件/etc/rc.d/rc.inet1.conf中设置(可以用netconfig命令设置,也可手工添加,slackware中的我试了一下netconfig命令,暂时还没找到单独为第二块网块设置的参数,所以在slackware中的第二块网卡的设置是手工加的);
相关的内容(非全部):

# Config information for eth0:
IPADDR[0]="192.168.1.106"
NETMASK[0]="255.255.255.0"
USE_DHCP[0]=""
DHCP_HOSTNAME[0]=""

# Config information for eth1:
IPADDR[1]="192.168.0.1"
NETMASK[1]="255.255.255.0"
USE_DHCP[1]=""
DHCP_HOSTNAME[1]=""

# Default gateway IP address:
GATEWAY="192.168.1.1"

域名解析设置,与上一样,同样在文件/etc/resolv.conf中设置;
我的机器上的内容:

search localdomain
nameserver 192.168.1.1

3)、DSL-3.4.4

Damn Small Linux 的网络设置有点特别,不管你是在网络设置菜单设置或手工添加都写在下面几个脚本里的:/opt/bootlocal.sh,/opt/eth0.sh,/opt/eth1.sh。
对照上面两个系统的设置,我就不详细说了,把几个文件贴出来:
/opt/bootlocal.sh内容(里面不只是网络设置):

#!/bin/bash
# put other system startup command here
/sbin/syslogd
/sbin/modprobe ne io=0x240 irq=5
/sbin/modprobe eexpress io=0x300 irq=3
/sbin/modprobe sb io=0x220
/opt/nat.sh &
/opt/eth0.sh &
/opt/eth1.sh &
loadkeys us

/opt/eth0.sh内容:

#!/bin/bash
pkill pump
ifconfig eth0 192.168.1.106 netmask 255.255.255.0 broadcast 192.168.1.255 up
route add default gw 192.168.1.1

/opt/eth1.sh内容:

#!/bin/bash
pkill pump
ifconfig eth1 192.168.0.1 netmask 255.255.255.0 broadcast 192.168.0.255 up

注意,在上面的/opt/bootlocal.sh文件中执行了一个文件/opt/nat.sh,这个文件就是启动iptables的nat服务的,我把它手工添加进了上面的那个自动启动脚本里。也可以不添加,需要时手动执行一下就是了。

这里是/opt/nat.sh的内容:

echo 1 > /proc/sys/net/ipv4/ip_forward
iptables -A POSTROUTING -t nat -s 192.168.0.0/24 -j SNAT --to 192.168.1.106

4)、手动使用iptables的nat服务的脚本,像上面Redhat Linux 9.0 和 Slackware-10.2中我就使用下面的脚本nat来开启和关闭nat服务(slackware-10.2的iptables命令默认是装在/usr/sbin/下面的,所以下面的“/sbin/iptables”要改成“/usr/sbin/iptables”):

#!/bin/sh
# Name: nat
# Author: littlebat
# Date: 2007/10/30

echo "You use the iptables firewall.";
ETH="eth0" #有外网IP的网卡
src="192.168.0.0/24" # 内网地址段
TARGET="192.168.1.106" # 网关地址

case $1 in
start)
echo 1 > /proc/sys/net/ipv4/ip_forward
/sbin/iptables -A POSTROUTING -t nat -s $SRC -j SNAT --to $TARGET
echo "Nat starting ...... [ OK ]"
;;
stop)
echo 0 > /proc/sys/net/ipv4/ip_forward
echo "Nat closing ...... [ OK ]"
;;
*)
echo $"Usage: $0 {start|stop}";
esac

要开启nat时输入:nat start,关闭时输入:nat stop
当然,我只是简单的为另一台机器提供共享上网。实际上,用iptables可以设置非常复杂的防火墙。我暂时用不着,也就不研究它了。

5)、需要借助我的机子共享上网的那台机子的网络设置:
另一台机子需要设置成静态IP,参数如下:
IP:192.168.0.2
netmask:255.255.255.0
网关:192.168.0.1
域名解析:192.168.1.1

因为我的机子性能太差,所以既没有使用DHCP客户端程序获取静态IP,也没有使用DHCP服务器程序为另一台机器提供DHCP上网服务,都是静态的。

上面几种网络设置的形式,我最喜欢DSL中用脚本设置,我觉得这样的通用性和灵活性是最好的。
6)、疑问:
(1)、在DHCP的局域网中使用静态IP有什么问题?
(2)、Slackware中的netconfig命令怎样配置多块网卡?
(3)、Slackware中/etc/rc.d/rc.inet1.conf中,配置的网关在这个文件中是不是多块网卡共享的?为什么不像redhat linux 9.0和DSL那样每块网卡在分别的文件中配置?配置的这个网关对我配置的第二块网卡有什么影响没有?

至此,我的机子中3个Linux操作系统的网络设置作了一个小结,供备忘和有需要的朋友参考。水平实在有限,错漏之处和针对我的疑问还望提示一二。谢谢。

在486上初试Slackware Linux

在实现为我的486装一个可用的linux with X Windows的目标的过程中,我也试过Slackware Linux(以下简称slackware)。因为我在网上读到slackware对硬件的要求比较低,而且定制性比较好。初步试了一下,感觉确实是名符其实。我用的slackware的版本是10.2。为什么不用最新的12.0呢,后面我会说的。

在我的486DX100+24M的老机器上,slackware的启动时间是最短的,完成基本a系列软件的安装后,添加了控制台的中文环境zhcon + w3m,而且安上一个X和添加X的中文支持后,硬盘占用也不过400M左右。不过,如果你要用locale -a命令查看机器里所有的locale列表,你还需要安装glibc-2.3.5-i486-5.tgz。而原来安装Redhat linux 9.0,仅选择字符界面的基本系统安装就大概1G左右(我曾设法只安装必须的,不过好像redhat linux 9.0安装时的定制性不太高)。对于系统的定制需要和方便省事上来说,我感觉slackware在这个平衡上是做得比较好的。像Ubuntu linux和Redhat linux等,使用比较方便,但是定制性不好;LFS等从源码构建整个系统,我想定制性是一流的,可是复杂的操作步骤和漫长的编译时间让我望而生畏,况且我的机器老掉牙,可能编译时间更长。我也一直没有尝试这类系统。而slackware,我觉得达到了比较好的平衡。

安装slackware比较容易,我因为用不着完全安装,就没有刻成光盘,而是从网上下载单独的分组的软件包,再按照slackware网上的安装帮助制作bare.i的启动软盘,install.1,install.2的root软盘。从软盘引导安装了a系统基本系统和一些X Windows支持包和网络配置包。不过,我发现最新版的slackware-12.0没有上面提到的3个软盘映像文件,用slackware-11.0的3个软盘映像文件来安装slackware-12.0的系统会失败,安装glibc-solibs这个包时报告“FATAL: you need to be running a 2.6.x Kernel in order to upgrade to this version of glibc.”,别人也碰到类似的情况,见:LinuxPackages :: View topic - Slackware12-CD not bootable - problems to create bootdisk。于是,我就找了一个速度快的老版本Slackware-10.2的镜像:ftp://ftp.cs.cuhk.hk,而且这里好像只有10.*的版本,我下载了一些包,速度基本上上、下午都能稳定在130~150kb。我的是四川电信。

Slackware安装、维护软件包的命令也比较好记:installpkg安装,upgradepkg升级,removepkg卸载,makepkg制作软件包,explodepkg在当前目录解压软件包而不执行安装脚本。具体参数用“命令 --help”方式查看。

另外,安装时a系列里的kernel-ide的内核包应该是至少要安一个,我把kernel-ide-2.4.26-i486-4.tgz、kernel-ide-2.4.29-i486-4.tgz、kernel-ide-2.4.31-i486-4.tgz全安装上了。

安装了基本系统的slackware-10.2是没有网络配置工具的(如ifconfig, ping等命令),需要下载tcpip包,slackware-10.2里新点的版本是tcpip-0.17-i486-35.tgz。安装了它后,一些网络相关文件(如/etc/rc.d/rc.inet1,/etc/rc.d/rc.inet1.conf)才会出现。你才能用/sbin/netconfig命令配置网络。在我机器上,用netconfig命令完成的slackware-10.2的网络配置是保存在/etc/rc.d/rc.inet1.conf中的,然后/etc/rc.d/rc.inet1会调用这个文件完成网络配置。dns设置是保存在通用的/etc/resolv.conf文件中的。

在slackware-10.2上安装支持中文的X Windows,我安装的包有:x11-6.8.2-i486-3.tgz(X服务器),x11-fonts-misc-6.8.2-noarch-3.tgz(说是运行X最基本的字体),blackbox-0.70.0-i486-1.tgz(窗口管理器,blackbox-0.65.0-i386-1.tgz的中文支持好像有问题),glibc-i18n-2.3.5-noarch-5.tgz(locales,里面有各种locale),从Redhat linux 9.0下直接拷贝过来的中文字体(把目录/usr/share/fonts/zh_CN复制过来,里面有zysong.ttf)。中文输入法我没装。

Slackware-10.2的locale在/etc/profile.d/lang.sh中设置,我设置的是:

export LANG=zh_CN.gbk
export LC_ALL=zh_CN.gbk

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是,我并没有在/etc/X11/xorg.conf中设置上述的中文字体路径,可slackware能自动找到,并在blackbox的窗口信息中正确的使用我在blackbox的style中(/usr/X11/share/blackbox/styles/下面的style文件中)设置的zysong字体:

*font: ZYSong18030-12
...
menu.title.font: ZYSong18030-12:style=Bold
...
window.font: ZYSong18030-12:style=Bold

。我看系统启动时启动了一个在/etc/rc.d/rc.M中定义的字体相关脚本:

# Update the X font indexes:
if [ -x /usr/X11R6/bin/fc-cache ]; then
echo "Updating X font indexes: /usr/X11R6/bin/fc-cache"
/usr/X11R6/bin/fc-cache
fi

也许是这个脚本的作用?需要时再继续学习。

在没安X之前,启动系统用top命令查看内存占用16M左右;也许是安X后,启动系统用top看内存占用达到了20M(并没有启动X)。也不知是那个服务的作用?

总的来说,感觉slackware不错。

为我的486装一个可用的linux with X Windows之总结

从我在饭否上发一则我的近期目标:为我的486装一个可用的linux with X Windows的前几天Minix3 FAQ 和中英文安装手册(links for 2007-10-11),到现在大概3周时间了。以满足应用为主、学习知识为辅,已经基本上达成了这个目标,这个事情也基本上应该结束了,在这里记一下这3周时间的心得和总结。供自己备忘和朋友参考。

原来这台486DX100+24M内存+4G硬盘的古董机器装了redhat linux9.0 without X和盗版windows97双系统,后者主要是来看html格式的电子书,其它没有什么用(也根本用不了,如上网,在windows97上用这台机器上网会把没有耐性的人急病的)。详细情况见我的日记:Windows操作系统减肥;难舍我的linux操作系统呵呵,微软也开始打windows广告了,百度广告;我和linux,里面详细讲了这台老机器因为有了linux操作系统而成为我用机器时间最多的机器。

因为我要看html的电子书,而没有X的redhat linux9.0不能完全满足这个要求,所以另外单独装了一个盗版windows97来用。为了能尽量多用正版,也因为切换操作系统的麻烦,我决定 为我的486装一个可用的linux with X Windows。现在,这个事情基本完成了,我把盗版windows97请出了这台老机器,在原来的redhat linux9.0上装了X和opera浏览器,看html的电子书就没有问题了。我还为486上的Linux编译一个2.4.35.3的内核(原来是2.4.20-8,现在是2.4.35.3,因为我原来曾试过在redhat linux9.0上升级到2.6的内核,没有成功,而且看到网上的文章Linux 2.4->2.6内核升级指南(转帖),觉得太麻烦,以够用就行的原则,就没继续尝试),使启动后内存占用少了近2M,系统速度有明显的加快,并且原来不能用的另一块eexpress 16位的ISA网卡能用了,还能和双网卡做一个简单的网关,用linux的iptables做nat,为另一台电脑提供共享上网。

我会在后续日记中详细总结为redhat linux9.0添加X的过程。

为了找到速度快,又满足要求的操作系统,我还试过Minix3,但没有成功,详见初试Minix3操作系统

还试过Damn Small Linux(简称DSL),详情参见我的日记:在486上初试Damn Small Linux ( DSL )。我估计因为这个操作系统已经定制、压缩到了极点(放在U盘上50M,安到硬盘上大概100M),而且还有一套完整的X应用程序!如果仅是作为英文操作系统使用的话,这个操作系统算是我这个机器上的首选了。但是,我试着升级它的中文支持,也参考了一些网上的文章 ,见网摘DSL、Slackware linux相关网摘(links for 2007-10-14),网摘中的DSL版本是1.2.1,那篇文章DSL + xfont-intl-chinese + FCITX 定制成功!(已加入文泉驿字体)至近写于2006年3月;而我用的是3.4.4版,时隔近两年,各方面的情况发生变化,应该是这个原因导致终于没能成功添加它的中文支持。不过,道是增加了控制台的中文支持(用zhcon)。当然,如果我花时间去研究复原文章中的各种操作环境(各dsl的版本,apt源的版本等等),应该是可以的。但我在这个操作系统上花了一周时间了,就没有去尝试了。况且,我有另外的选择,那就是当时已经搞定的Redhat Linux 9.0 with X和传说中的Slackware Linux

初步试了一下slackware(先用的是最新slackware-12.0,下载下来的a系列基本系统用软盘引导没有安装成功,另外下载了slackware-10.2的a系列基本系统用软盘引导安装成功),感觉它的定制比较容易,定制安装后的系统比较干净,启动速度比我机器里的其它几个Linux都快,占用磁盘空间少。

所以,在我的机器上,现在装了3个发行版,如果不删除windows97的话,就4个操作系统。两块硬盘,主盘1.6G,后面有坏道,隐藏不用,实际使用1个G,64M公用Swap分区,234M安装DSL-3.4.4,700M安装Slackware-10.2;从盘大概4个G,700M的Windows FAT分区存放下载下来的slackware安装文件和Linux Grub for Dos引导文件和几个linux的内核文件,1个G的ext2分区备份文件,2.3G安装的是庞然大物Redhat Linux 9.0。

在我的后续日记中,我可能会对上面的3个linux的安装设置分别作一下总结,然后对一些有共性的应用(如网络相关设置,nat网关,构建X的基本步骤)作一下总结,目的是自己备忘和供有类似需要的朋友的参考。

Slackware相关网摘(links for 2007-11-01)

  • LinuxPackages :: View topic - Slackware12-CD not bootable - problems to create bootdisk

    I received the 6 CDs from Slackware12, but installation-CD isn't
    bootable. There is no 'bare.i', 'install.1' and 'install.2' to find
    for this version.
    ...
    'FATAL: you need to be running a 2.6.x Kernel in order to upgrade to
    this version of glibc.'

    (tags: linux slackware boot floppy)

    littlebat后注:在slackware-12.0里,找不到以前版本都有的软盘启动盘映像文件bare.i和两个安装需要的root盘映像文件install.1、install.2了。如果用slackware-11的bare.i, install.1, install.2来做,就会出现上面网摘所说的不能安装glibc-solibs-2.5-i486-4包的提示。所以,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发现把下载下来的分散的a,ap之类的软件集合放在硬盘里用软盘启动安装的方法;有谁知道这样的方法希望提示一下,谢谢。

  • Posuring: AMD-K6's Homesite

    但是无论是多少的空间,LINUX 都可以自如的运行(其实 2MB 就足够了, 2 mb is enough )。一个我自己编译优化的系统核心,加上 bootsplash 控制台的背景,基本上就可以不用 X 了(考虑到本人的硬盘

    (tags: linux slackware)

  • littlebat后注:上面网摘中提到的amd-k6用linux用得比较精,在这个网摘中,有几篇比较好的linux应用文章,如:用 MUTT 收发电子邮件

Linux framebuffer、分区挂载及slackware硬盘安装(links for 2007-10-31)

DSL、Slackware linux相关网摘(links for 2007-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