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章结束,有几个问题不清楚,以后解决吧。
月份:2004年12月
16日进度
第一章完成;第二章暂时略过;开始第三章。
学习《JAVA语言入门》
全书共九章,预计在培训结束(20日)之前读完。
申请暂时离开一下
我这学期的课程马上就结束了,下一周我有四门功课考试。
因此我需要时间复习功课,请大家原谅我在没有完成目标的情况下“逃兵”。
对于没有完成原定目标,首先是自己太懒了,其次自己水平还是很有限。
对以后的发展,我提醒大家一定要相互交流,我想前一段时间停滞,很大程度是因为大家不能很好的交流,其次是源程序的文档不是很完善,增加了大家的难度,这在以后一定要重视。
非常感谢大家给我学习的机会,
我对自己没能完成任务再次向大家道歉,-我一定会记得自己任务的。
希望大家把对网站建设的想法说出来!
如题!
包括功能上,界面上!
自责一下,三个星期没有更新
这三个星期来,第一个星期忙着改进导航能力,可是万万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到第二周就灰心了,赶紧翻书。总结一下最近的进展。
第七章JSTL应该是重点,JSTL提供标签函数库共分为5大类:core tag library ,I18N-capable formatting tag library,SQL tag library,Function tag library。在之前我使用taglib一头雾水,现在清晰多了。core tag library按功能分类有表达式操作,流程控制,迭代操作和URL操作。其中表达式操作中,我主要使用到set和out,对于remove和catch使用很少,--我动手的时间还太少。流程控制和迭代操作,我习惯归在一起,这部分感到很别扭。URL操作中,我在csdn看到有人对redirect不明白,其实他是忽略了“redirect之后的东西不会被执行”。至于I18N-capable formatting tags library,看得很马虎,没有深入。对SQL tag library 和 Function tag library被我跳了过去,--打算下周在继续。
学习理论文章欣赏:信息时代的整合性学习模
信息时代的整合性学习模型
??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生态观诠释
摘 要该文围绕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问题,从生态观的视角提出了整合性学习模型。把学习环境分为两大侧面:学习社群和信息资源。技术作为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互动的中介工具,主要发挥四种功能:学习监控工具,媒体,信息处理工具和社群互动工具。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各种信息技术在接受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等不同类型的学习模式中的整合应用。
关键词:整合性学习,信息技术,学习生态系统,分布性认知,学习环境
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已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早在20世纪70年代,许多计算机教育的先行者曾乐观地预言,计算机在教育中的应用将彻底改变学校教育。时至今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有了长足发展,它在支持学习和教学方面的潜在优势也越来越大。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学校中的课程和教学至今还没有因为使用技术而产生根本的变革。信息技术为什么未能发挥其教育潜能呢?其原因十分复杂,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信息技术未能整合(integration)于教学之中,即没有把信息技术作为有机的组成部分融入到教学中,技术与教学两张皮。因此,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唯一选择和唯一出路[[i]]。本文拟围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整合问题,对信息时代的整合性学习做分析和讨论。
一、信息技术的角色:从媒体观到生态观
人们以往更多把信息技术视作一种教学媒体,而为了有效地把信息技术整合在教学之中,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技术在教学中的角色。
(一)技术的媒体观
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诞生以来,人们对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角色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在早期,人们更多把计算机看作是一种新的高级的教学机器,一种更具交互性的高级教学媒体,主要完成表现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功能。作为其具体表现,出现了各种类型的CAI课件,如辅导型(tutorial)、操练练习型(drill-and-practice)、模拟型和游戏型等。Taylor曾把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概括为3T模式:[[ii]](1)作为导师(Tutor),即计算机扮演导师的角色,通过计算机教学程序与学习者的交互来实施教学。(2)作为工具(Tool),学生和教师可以灵活的把计算机用作各种工具,来帮助完成各种具体任务。(3)作为学员(Tutee),学生通过编写程序来教计算机做某项工作,在此过程中学习者自己也学习到了相关的新知识。此后,计算机的应用模式又不断扩展,比如计算机作为教学管理工具、作为学习伙伴、作为学习助手等。但总体而言,以往的主导观点是把技术看作是承载和传播信息的媒体,看作是教授学生的工具[[iii]]。教育传播领域的一个基本假设是:把内容传播给学生就可以达成有效的学习。在教育传播过程中,制作者(包括教学设计者、学科专家、媒体制作者、媒体管理者等)首先以教学设计的系统方法为基础,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因果分析,而后以视觉或符号的方式对各种信息或智力技能进行编码,体现在各种技术产品之中。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感知到媒体中所编码的内容,间或与技术进行一些交互,即输入某些信息,进而引发技术系统的判断和反馈,而这些判断和反馈信息都是预先封装好的。技术作为信息的载体,向学习者呈现那些要求他们学习的信息,完成“教”的任务。
(二)对媒体观的根本性挑战
1.建构主义的挑战
传统上关于技术的媒体观是与客观主义的认识论相适应的,即把知识看作是可以客观表征和准确传递的实体,知识是外部事物的直接映象,它可以借助各种语言或非语言的媒介来表征。教师先具有某种知识,他们通过讲授的方式把知识准确地传递给学生,技术在此过程中扮演着传输媒体的角色。而与此相对立的建构主义把知识看成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知识是不能传递的,它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建构起来。教学的作用在于给了学生有效的活动机会,学生在活动和互动过程中、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在建构主义认识论之下,教学中的技术不简单是媒体,而应该是全面支持知识建构和智慧发展的工具,我们必须对技术的作用进行重新审视和反思。
2.分布性认知的挑战
原有的认知心理学研究基本是以笛卡儿的身心二元论为基础的,关注于“心”,认为认知存在于头脑之中,是个人头脑中的私有财产。认知过程发生于头脑内部,因此可以抛开情境对认知过程进行研究,以个体作为研究单元。比如,关于记忆的研究关注的是个人如何记忆某块知识内容,如何编码、整合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中,如何从这些结构中提取出来。所有这些研究基本不关注认知任务与现实情境的联系,在实验过程中也不允许被试借助外部辅助工具和求助于他人。教育技术的媒体观是与这种认知观相适应的,技术的作用通过各种媒体形式表现和传递教学信息,学生可以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理解和记忆,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知识技能,而这种学习效果可以在标准化的考试中得到体现和检验。
这种传统的认知观近来受到了一些理论的挑战。其一是维果斯基的理论,他认为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互动的内化。另一个与此不无联系的挑战是日益发展的情境性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情境性的,人的认知与其情境性背景、伴随的具体事件以及个体所从事的活动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因而我们不能把存在于头脑中的认知和在现实世界中展开的活动视作相互割裂的实体[[iv]][[v]]。技能和能力并不像传统观点所认为的那样具有去情境性(decontextualized)。Lave强调“实践情境中所生成的实践性知识(knowledge-in-practice)是现实世界中最强有力的智慧所在”(p. 14)[[vi]]。在以上理论的影响下,近年来在教育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界发展起了另一种对教育技术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即分布性认知(distributed cognition)。它强调人的认知不是封闭在头脑之内的,而是在人与其环境(包括物理的和社会的要素)构成的整个系统中完成的,人往往要借助外在的环境线索、文化工具(如计算机)和与他人的互动来完成各种认知活动[[vii]]。Pea区分了分布性认知的两个维度:社会(social)维度和物质(material)维度。社会维度是指在一个人完成某种认知活动的过程中,社会中的他人(如教师、同伴等)可能会作为认知资源起到辅助作用。物质维度是指人在认知活动中要利用各种心智性的和物理性的工具制品(比如计算机、计时器、时区转换器等),其中蕴涵了某种认知成分[[viii]]。工具是认知活动中的一个重要要素,它可以对认知活动起到指引、增强和组织作用,可以帮助节省心理资源,减少错误。社会维度和物质维度是认知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外在于认知活动的,它们的变化会改变整个认知任务的性质和结构。人在认知活动中会利用这些社会性的和物质性的要素,同时又会按照认知活动的需要调整和构造自己的环境,创造新的工具,从而将自己的智慧分布在环境之中。因此,认知不是封闭在头脑中进行的,而是分布于情境之中的。
从分布性认知的视角来看,技术不简单是传递知识的媒体,它本身是分布性认知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支持认知和学习活动的工具,可以更好地实现认知活动的社会性延伸和物质性延伸,促进学习者与导师、同伴、其他社会成员以及社会文化的互动,同时以丰富便捷的信息资源(学习者的“外部记忆库”)和有力的认知工具支持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学习者和技术之间形成了新型的认知伙伴关系[[ix]]。
3.信息技术发展的挑战
另外,信息技术本身的迅速发展也大大超越了“媒体”的范围,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移动通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泛在计算,等等,所有这些新信息技术都可以在教育中发挥多种功能,而不简单是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
(三)生态观
面对上述挑战,我们急需对技术在教育中的角色定位进行重新思考。近年来,一些学者借用生态学的观点来分析技术的作用,认为技术的作用是帮助培植和维护一种新型的学习生态圈或者学习文化。一个生态系统总是开放的,其中生活着多样性的物种,它们相互之间以及与环境之间保持着相互依存的动态平衡关系。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程度的自组织性和适应性,但同时也容易受到破坏。网络等新信息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帮助建立新型的学习生态系统(learning ecology 或learning ecosystem)[[x]][[xi]]。学习生态系统是指由学习社群(learning community)及其物理的和虚拟的学习环境构成的自成一体的实体。学习者生活在这样的生态圈之中,他们彼此之间、他们与教师、研究者以及其他成员和社会文化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关系,每个人既是知识的“生产者”,也是知识的“消费者”。技术从作为支持个体活动的工具更多转变为支撑互动关系的工具,帮助汇聚群体的智慧建立一个社会性的、分布性的“大脑”。Jonassen(1994)从生态观出发提出,技术不简单是教学媒体,更重要的是吸引和促进学生投入于认知加工活动的认知工具。这样看来,不应完全由媒体专家把教学信息封装到教学媒体之中以便传递给学生,而是应该更多地让学生作为设计者,用技术作为工具来分析世界,获取信息,解释和组织自己的知识,向他人表达自己的知识。近年来,国内的祝智庭等学者也开始用生态观来解释技术的角色。技术的作用是帮助培植和发展新型的学习生态圈,形成丰富、有力的物质性的学习环境,并扩展和改善人际社会互动,这是对技术的角色的重新定位。
二、信息时代的整合性学习
信息技术的作用是帮助培植和维护新型的学习生态环境,这实际上也正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相整合的深层含义,即把信息技术融合到学习生态系统之中,培植一种新型的学习生态系统,其中包含丰富、有力的物质性学习环境(包括学习资源、工具等),包含有效的社会和文化互动,使学习者可以在这种学习环境之中有效地学习、幸福地生活、和谐地发展。那信息技术在这种学习生态系统中具体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呢?Barnard & Sandberg曾在1993年的国际计算机教育应用研讨会(ICCE 1993)上提出了一个信息技术背景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模式(转引自[11]),将信息技术的作用概括为三大侧面:(1)内容(Content):包括电子图书、数字图书馆、博物馆和学生数据库等。(2)社群(Community):利用信息技术与教师、同伴、父母和志愿参与者等进行沟通互动。(3)信息处理(Computation):包括信息技术作为处理信息的设备仪器、认知工具和教育代理工具等。学习者处于中心位置,与上述环境要素进行相互作用。我们认为,为了从生态观的角度来说明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整合,至少应该说明两个问题:(1)信息化学习环境的构成及其功能;(2)学习者在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中与各种环境要素的互动方式。按照这种思路,我们提出了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整合性学习模型(图1)(图略)。
上述模型描述了学习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学习者/学习者社群处于整个系统的中心地位,他们所面对的是他们所学习和生活于其中的学习生态环境。最外层是学习生态系统的外部社会文化环境。由此向里是学习者所面对的学习环境,按照分布性认知的观点,它主要由两个侧面:学习者所要与之沟通交往的学习社群和学习者所要与之交互的信息资源。再向里是技术中介层,这是学习环境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教学形态的演进,技术中介层的意义日益突出。技术主要发挥四种功能(2M2C):作为学习监控工具(Learning Management Tools),帮助学习者和教师对学习活动进行规划设计、追踪监察和评价反思;作为媒体(Media)承载和传递各种类型的教学信息;作为信息处理工具(Computation Tools),帮助学习者对各种类型的数据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并设计生成新的信息产品;作为社群互动工具(Community Tools),支持学习者与学习社群成员的交往互动。再向里一层是学习者可能进行的各种学习活动。人们提出了各种学习和教学模式,而每种模式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的。各种学习理论流派的分歧主要体现为两个核心维度:(1)外部输入-内部生成;(2)个体-社会[[xii]]。与此相应,学习活动模式中也存在两个基本维度(连续体):接受学习-探究学习,个别化学习-合作学习(这里的合作学习取其广义,包括了通过互动合作进行的各种学习,如小组合作学习、同伴学习、交互性教学(reciprocal teaching)等)。如图1所示,这两个维度的组合又可以出现四种典型的学习模式:个别接受学习、个别探究学习、合作接受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每种模式都有其核心目的和有效条件。当前的教学模式大都是这些活动类型的具体变化组合。我们始终认为,这两个维度的两端不应该完全是互相排斥、互相否定的,而应该在教学中互相补充,互相配合,应该辩证地处理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个别化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学习者特征、学习环境限制等因素综合利用这些学习模式,实现学习模式的最佳整合和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按照以上模型,学习者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可以利用技术工具中介来更有效地与学习环境中的信息资源和学习社群进行互动,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学习者一方面可以享用和受益于外部的信息资源和社会性资源,同时又可以将自己的成果作品发布出去,将自己的见解、思想表达出去,从而贡献于外部的信息资源和社会性资源。每个人既在分享外界的知识,同时又共享自己的知识,既是知识的“消费者”,又是资源的设计者、知识的“生产者”。为了有效地把信息技术整合在课程和教学之中,需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学习活动,基于学习活动的设计来考虑学习环境的设计,考虑应该以何种方式利用何种信息技术,支持学习者与学习社群和信息资源之间的有效互动,以达成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学习环境的构成与技术的作用
(一)学习环境的构成
学习环境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周遭因素及其组合,它包括学习者可能要利用的内容资源、技术工具,包括可能会发生交往关系的人,如教师、同学等,也包括作为学习活动的一般背景的物理情境和社会心理情境。技术工具是学习环境中的重要要素,但鉴于技术工具的作用日益突出,同时考虑到本文的目的,我们在整合性学习模型中将技术中介作为单独一层来考虑。如前文所述,分布性认知包括两个维度:社会维度和物质维度。按照这种观点,我们将学习环境分为两个主要侧面:(1)信息资源:学习的主题内容及其它相关信息资源和情境刺激是学习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的主题任务、具体内容、相关资源和情境线索。学习者与内容资源的交互构成了学习过程的重要侧面。(2)学习社群:师生之间、学生相互之间、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侧面,也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社群” (learning community)或称为“学习共同体”、“学习社区”,是指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支持服务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彼此之间经常进行沟通、交流和协作,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在学习社群中,学习者可以通过与面对面的同学或远程同伴的互动实现协作性知识建构;可以与教师、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家长、学科专家、志愿参与者和其他人士进行沟通互动,获得认知的、学术的和社会性的支持帮助[[xiii]]。一个学习生态系统中的学习环境是更大的社会文化环境的一部分,在微观层次上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与社会文化环境之间保持着动态的联系。
(二)技术的作用
信息技术作为技术工具中介可以全面支持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中的信息资源和学习社群的互动,主要可以发挥以下四种功能(“2M2C”):
1.对学习的管理监控(Management)
技术的一项重要功能是支持对学习活动的监控。它可以支持对学习活动的规划设计,搜集和保留关于学习者学习情况的信息,为学习者提供有效的测评、反馈和建议,并在必要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和控制。在传统学习环境中,学习监控的职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人工完成的,而且主要是外部监控。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基于计算机的各种工具可以为学习的监控提供有力的支持,包括学习管理系统、电子学档(e-learning portfolio)、计算机辅助测验、适应性学习系统,等等,而且新型的计算机化的学习环境更多强调通过提供关于学习状况的信息和学习建议来促进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自我计划、自我监视和自我调节。
2. 作为媒体(Media)提供内容资源
信息技术作为媒体可以承载和传输各种内容资源,提高了信息资源的丰富性、交互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内容资源的具体形式包括课件、教学资源库、教学素材库、电子教材、电子书刊、学生自建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虚拟科技馆,等等。这些内容资源既包括了结构化程度较高的课件,也包括各种开放的素材资源;既包括校本资源和本地性资源,也包括全球范围内的分布性资源;既包括了专门为教育目的设计开发的资源,也包括各种各样的并非专门为教育目的而开发的但可以用于教育的信息资源。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以及大众传媒等公共服务机构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教育提供丰富的、高质量的资源和更便捷的服务。
3. 提供信息处理工具(Computation tools)
学习过程中包含非常复杂的信息加工活动,需要借助一定的信息处理工具,诸如计算工具、写作工具、绘画工具等。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从诞生之初就是为了完成信息加工任务的,随着这种高级的信息加工工具的发展,它能够更有效地帮助学习者实现灵活开放的、随时随地的信息处理活动。因此,在信息时代,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更有效地加工信息,比如计算机控制,计算机辅助实验,其它仪器设备,用于处理文字、数据或多媒体信息的应用软件,多媒体与网页著作工具,模拟、建模与知识可视化工具,各种面向特定认知任务的认知工具(如概念图工具等),以及帮助学习者完成各种具体任务的智能教育代理,等等。
4.作为社群互动工具(Community tools)
网络等信息技术越来越成为一种人类沟通交流的有力工具,而人际交往与互动则在教育过程中占有核心地位。计算机媒介沟通(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简称CMC)工具可以有效地支持人际互动,扩展参与沟通的成员的范围,扩展理解与思想的广度,促进学生与同伴、教师、专家等人士的跨越时空的沟通交流。CMC既可以支持同步交互(如网上聊天室、视频会议等),让学生能够与身处远方的学生、教师和专家实时交流,同时也可以支持异步交互(如email, BBS等)。研究表明,在异步交互中,学生可以在发出自己的发言之前对自己的想法进行更深入的反思和完善,因而有利于实现更为深入的讨论、研讨。[[xiv]] 而且,利用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工具(如共享白板、MOO/MUD等),还可以实现学生的网上远程协作学习以及教师之间的合作工作。网络不仅仅是计算机的联网,更重要的是人的心灵与智慧的联网,它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从而可以实现更便捷、更广阔、更灵活开放的人际沟通互动。
以上概括了信息技术的四种重要作用。然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排斥以往使用的手段工具,相反,信息技术需要与传统的手段结合起来,以便更经济高效地支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四、信息技术在各种学习活动中的整合
前文按照接受-探究、个别-合作两个维度对学习活动的模式做了分析。为了有效地把信息技术整合在课程和教学之中,需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学习活动,基于学习活动的需要来设计学习环境,考虑以何种方式使用何种信息技术来支持和促进这种学习活动。
(一)以信息技术促进接受性学习
接受性学习以学生对现成知识技能的理解记忆、巩固熟练和迁移应用为主线,主要目的是系统地学习基本知识,训练基本技能。为了促进有效的接受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发学生的注意;引入新知识;进行新知识的传递和内化;通过练习应用进行巩固熟练;进行测评和补救。信息技术在这种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促进新信息的传递和内化: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信息呈现、现象演示,让学生接触通过传统手段无法接触到的信息;借助辅导型CAI课件学习新内容;另外还可以借助网络资源让学生结合课本内容进行扩展性学习,进一步拓展视野,增强融会贯通能力。(2)促进知识的巩固熟练和深化迁移:通过操练练习型和游戏型CAI课件,可以有效地进行练习和应用活动,并得到及时的反馈;通过问题解决型课件可以应用知识解决高水平的问题。(3)辅助教学测评:通过题库和计算机辅助测验系统进行测验考试,获得评价结果和学习建议;也可以通过数据库软件来有效地管理学习成绩。在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接受性学习时,需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采取各种途径启发学生的积极思考,避免因为使用技术而进一步凸现了“灌输”的弊端,从“人灌”变为“电灌”。
(二)以信息技术促进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主要以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主线,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建构可以灵活迁移的知识技能,同时发展问题解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对探究和发现的内在兴趣。信息技术在这种学习活动中的功能主要是提供信息处理工具、提供内容资源和学习监控工具,具体主要表现为:(1)呈现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通过视频、动画或模拟等呈现情境性的问题。(2)搜集资料、获取数据:借助网络教学资源库、多媒体百科全书、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虚拟参观等可以获得丰富的相关资源。借助计算机辅助实验系统、模拟和建模软件、微型世界软件等可以通过操纵获得数据、发现规律。(3)处理分析资料:可以将信息技术用作解决问题的工具,利用数据库、电子表格和统计软件等对通过调查、实验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通过文字处理软件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整合加工,等等。(4)总结和呈现结果:可以用文字处理软件来撰写报告;用演示文稿软件制作发言提纲;而且可以让学习者作为设计者用多媒体和网页著作工具来制作和发布电子作品,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5)评价反思:除了利用计算机辅助测验工具之外,还可以利用学生生成的电子学档对探究过程进行追踪评价,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在组织探究性学习时,教师要围绕着希望学生获得的概念、原理精心地设计“问题”,以免偏离教学目标;要考虑学生在发现过程中的各种需要,提供充分的资源和工具支持,以免白白浪费太多的时间;在发现过程中可以做策略性的启发和提示,但不应把关键部分“告诉”学生,以免偏离探究的本意。
(三)以信息技术促进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学习活动形式。合作学习活动既可以在课堂中进行,也可以基于互联网进行。信息技术在合作学习活动中的功能集中表现为社群互动工具和学习监控工具。具体可以:(1)支持协同工作:比如协同实验、协同写作等。(2)提供强大的交流工具:学生可以将自己对研讨问题的思考做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使自己的表达更清楚、更条理;可以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对讨论过程进行记录和整理,利用脑激励法(brainstorming,又称“头脑风暴”),促进讨论的深度和广度;可以利用网络促进广泛便捷的实时和非实时的交流。(3)学习评价:在合作和讨论过程中形成的资料记录可以构成电子学档,对小组及其成员的活动表现进行追踪评价。在利用互联网进行合作学习活动时,教师要明确学习活动的目标和任务,说明学习者的具体责任,说明整个活动的大致时间表,要及时通过网络与参与者保持联系,通知大家最新进展情况,创造一种集体气氛。
(四)以信息技术促进个别化学习
个别化学习是指适应学习者各自的特点和需要,通过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主活动来进行学习,学习者在学习内容、学习步调、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等方面具有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个别化一直被看作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优势。当前,信息技术在学习和教学中的整合以及数字化学习(e-Learning)的发展给个别化学习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按照个别化学习环境的开放程度,可以把它分为以下两类:(1)基于结构化程序的个别化学习:这是指将某类学习任务、学习程序和相应的指导反馈信息嵌入到预先设计的教学软件中,让学习者通过与这种教学软件的交互来个别化地完成某种学习任务。信息技术在这种个别化学习中提供的是结构化的学习程序,这具体包括:利用辅导型课件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利用操练练习课件进行知识技能的巩固熟练;利用计算机辅助测验系统进行自测;利用集成性学习系统(ILS)、智能辅导系统(ITS)等进行系统的个别化学习,等等。(2)基于资源的个别化学习:教师首先给学生明确一个主题,学生围绕这一主题在可利用的资源中进行调研,搜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并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处理,最终解决问题。在基于资源的个别化学习中,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主要可以:提供各种类型的内容丰富的资源库;提供支架和引导;提供信息搜索工具;信息处理分析工具;提供信息整合工具;提供创作工具;提供信息发布工具;提供个别化评价工具。
综上所述,本文以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为背景,提出了信息时代的整合性学习模型。当前,教学研究与实践已经发展到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社会文化日益多元化,价值观日益多元化,学习与教学理论日益多元化,教学方法与模式日益多元化,教学中的技术工具日益多元化。这种多元化体现了教学研究领域前所未有的丰富和深入,因此,无论哪一种方法和模式都不能解决教学改革中的一切问题。这在教学实践层面上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异彩纷呈的理论、模式与技术面前,作为实践者的教师必须辩证地统一各种矛盾的不同方面,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教师面临一个最突出的任务:整合,有机地整合各种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技术资源工具,创建充满活力的学习生态系统,实现教学过程和效果的最优化。
--------------------------------------------------------------------------------
* 作者简介: 陈琦,1935年5月生,女,汉族,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与教育心理,电话62208339, Email: chenqi@bnu.edu.cn
张建伟,1973年1月生,男,汉族,清华大学电教中心、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讲师,研究方向为学习心理与E-Learning,电话62782405,62771006, email: zhangjw@tsinghua.edu.cn
--------------------------------------------------------------------------------
参考文献
[i] 陈琦. 教师培训??信息技术整合于教育的基石[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 (4): 63-69.
[ii] Taylor, R. The computer in the school: Tutor, tool, tutee[M].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1980.
[iii] Jonassen, D. H. Technology as Cognitive Tools: Learners as Designers[A]. IT Forum Paper #1. Available online: http://itech1.coe.uga.edu/itforum/paper1/paper1.html. 1994.
[iv] Brown, J. S., Collins, A., & Duguid, P.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J].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89, Vol.18, No.1: 32-42.
[v] Greeno, J. G. Perspectives on thinking[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89, Vol.44: 134-141.
[vi] Lave, J. Cognition in practice[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vii] Karasavvidis, I.. Distributed cognition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J]. Journal of Interactive Learning Research, 2002, Vol.13, No.1/2: 11-29.
[viii] Pea, R. D. Practices of distributed intelligence and design for education. In G. Salomon (Ed.), Distributed cognitions[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47-87.
[ix] Perkins, D. N. Smart schools: From training memories to educating minds[M].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92.
[x] Brown,J. Leveraging the Web for creating learning ecologies[Z]. Keynote on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 (ICCE 1998), Beijing, 1998.
[xi] 陈德怀,胡志伟,曾志朗. 网络学习模式的四个空间. 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 2000)主题报告[Z],新加坡, 2000。
[xii]陈琦,张建伟. 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 1998, (1): 61-68。
[xiii]张建伟. 试论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J]. 中国远程教育, 2000, 增刊:52-54。
[xiv] Owston, R. D. The World Wide Web: A technology to enhance teaching and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97, Vol. 27, (1):27-33.
A Model of Integrated Learning in the Information Era
Chen Qi, Zhang Jianwei
Abstract
This article proposed an integrated learning model to interpret how to create a powerful new learning ecology by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this model, the roles of technology were conceptualised as 2M2C: learning Management tool, Media, Computation tool, and Community tool. Aided by technologies, learners can interact with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learning communities in a learning ecology more effectively.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such learning activities as reception learning, inquiry learn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individualized learning was discussed in details based on the integrated learning model.
Keyword: integrated learn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earning ecology, distributed cognition, learning environment
(陈琦 张建伟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打印本文
学习理论文章欣赏:21世纪人类该如何学习
21世纪人类该如何学习
--------------------------------------------------------------------------------
作者: 出处: 中国心理咨询网转载 发表时间: 2004-11-11
人类步入信息时代后,发现以前所学的知识很快就会变成“废品”??新的知识还没有学完,就变成旧的、过时的了。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副所长、社区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学科教育》杂志主编陈建翔博士认为,这是因为知识的更新速度已经超过了人们的学习速度,所以人们在学习中才会迷失了自己,而传统的教育已经无法满足新的信息时代的学习要求并且严重束缚了人们的学习。那么,在新的21世纪,人类又该如何学习呢?
8月26日,在中国科技馆举办了一场有关信息时代如何进行成功学习的讲座。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副所长陈建翔博士讲解,引起了众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的强烈兴趣,并让在场的中学生们亲临了一次学习革命的洗礼。
知识爆炸带来学习困惑
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副所长、社区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学科教育》杂志主编陈建翔博士说:“信息时代如何学习,是个很大的问题。在21世纪,我认为学习是所有人的学习,有13亿公民就有13亿人的学习。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也就有了学习,今天学习有什么现实意义呢?就是我们 在信息社会,学习出现了新问题,以前我们有一套很成熟的理念和学习的方法,但这套方法和理念在今天不一定合适。我在1991年毕业获得学位后反而不会学习了。因为上个世纪90年代,明显有个知识爆炸的情况,在教育学领域发生了好多好多事,我读一本书,大概要用三、四个月或半年的时间,突然我买了更多的新书,我想,这下麻烦了,这么多书,我要读几年啊?而且书越买越多,要看又看不完的话会有种负疚感,觉得对书不负责。其实,我面临的这个问题不是我个人的,而是很多人的问题,整个时代的问题,所以我们不禁要问:信息时代该如何学习?”
信息社会之门需要新的钥匙方可打开
信息社会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呢?陈博士说,在信息社会,首先是信息的爆炸。信息是一种有用的东西。工业社会是一种很实在的社会,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一定要看得到,摸得着,能用,好使,能吃,否则就没有价值。而信息既不能吃也不能穿,但是信息在信息社会却成为有重要价值的东西。其次,信息社会改变了人类的时间形成了汇集知识、智慧和平等的即时通讯模式。过去出一本教材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但是书到学生手里,早就过时了,讲的已经不真实了,数据也不可靠了,结论也不科学了。这说明人类知识的半衰期缩短了,也就三、四年,也就是说在3年内,人类知识有一半要被淘汰,要落伍。这就是信息时代的特点,我们谈论一切问题都要从这个事实出发。
而且,信息社会的因果关系复杂性增大了。以前因果关系很简单,但是现在,一个事情产生,后面有无数个原因。这个事件本身又成为无数个结果的起因。比如蝴蝶效应:云南大理有只蝴蝶,它煽动翅膀,经过一系列很复杂的运动后就会形成加勒比海的飓风。
我们要看所要解决的问题究竟是农业社会的问题还是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因为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思维方法。
现代物理昭显事无绝对学习因此不再死记硬背
陈博士认为,宏观的低速运动的世界是过去工业革命的世纪,而现在则是微观的高速运动的世界,所以,它们是互补的,但是在方法论上却是对立的。因为牛顿的经典物理学强调绝对化、机械化,认为这个世界和人是没有关系的。但量子物理学告诉我们,很多事情取决于人的主观因素,比如:波粒二向性,就取决于实验工具和实验人,想要波或粒子的特性都可以。也就是说,客观世界不是绝对的客观,和人对它的改变是有关系的。我们现在很多人的科学观还是停留在牛顿的科学观,而不是现代的量子科学观。这就注定我们还停留在需要死记硬背的科学观的时代。所以,从科学观的角度讲,我们的学习有问题。
教育应以人为本摆脱批量生产
陈建翔博士认为,传统教育的特点是:1. 追求内容和过程的确立。2. 追求结果的标准化。3. 追求人的批量生产。这是和工业社会的特点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工业社会有工业化的教育,是为工业社会服务的,适应于工业社会要求的,工业社会的特征就是模具制造、批量生产,所以工业社会的教育也是如此,把人当作物一样来制造、生产。这种教育已经完成了它特有的历史使命。但是今天不同了,社会的实践对象变了,社会也步入了信息社会,所以,教育也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变。
那么,教育该朝什么方向变呢?陈博士认为,朝服务方向变。过去有句话: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同理,教育的塑造功能是有限的,但是为学习服务的功能是无限的。所以,学校的功能用不着削弱,但是要改变一个方向,即从塑造型教育变成服务型教育。
学而时习 应乐乎
陈博士认为,学习是个大概念,关系着我们的全面成长,古人云:“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但是今天我们乐吗?不乐,这就是大问题。
学习本来是我们人类自己的成长,是一个大快乐的事情,但是今天我们变得很痛苦,很难受,这也是一个时代的问题。什么叫成长?过去常常是老师家长代替孩子成长,什么都可以被代替,惟独成长是不可以被代替的。该经历的都要经历,该犯的错误都要犯,这就叫成长。但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把整个过程都给压缩了。直接把前人探索的结论从孩子的头脑里灌输进去。这就叫教育吗?孩子得到的都是抽象的东西,根本理解不了,根本不能消化,应付考试还可以,对付生活根本不行。这样的教育体系培养的是很自私的一代人。陈博士说:“这种教育下的孩子总会想:‘我有一个方法,我哪能告诉你呀?告诉你你拿第一,那我怎么办?’没有分享,只有窃喜。所以我们现在就想通过体悟训练这个突破口来打破旧的恶性循环。”
没有最好的老师只有最好的学生
陈博士说:“如果我们在农业社会,那么农民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如果是遇到工业建设的问题,老工人则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如果问我信息时代谁是最好的老师,我讲不出人来。为什么?因为信息社会到现在为止就那么十几年,专家还没有出来呢。在信息时代,整个人类都稚化了,都是孩子了。都没有经验;在信息社会,人类没有长辈,却有长子。就是擅长研究新知识的人,比如IT行业。那么,找不到老师怎么办?一说学习,我们总有这样一个概念:要有一个老师,一本书,一个教室,一个考试题目,一些作业。如果这样理解,那么老师是找不到的。千呼万唤不回来,没办法,我们只有做自己的老师。也就是说,在信息社会,所有的老师都不得不重新当学生,而所有的学生都不得不当好自己的老师。”
灵感:右脑给左脑的“吻”
陈博士认为,左脑和右脑的地位其实不等。长期以来有种说法:左脑管右部分,右脑管左部分。这会给人们带来误解,认为左脑和右脑的关系是平等的。其实右脑好比董事长脑,左脑是秘书脑。表面看来,好像是左脑重要,因为秘书经常见到,董事长老是见不着。事实上,学那些逻辑性很强、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的时候,要依靠左脑;学习那些死记硬背对付不了的,比如,语文、作文等就需要右脑的支持。好作文一定要大量的阅读培养语感,而语感就是靠右脑来学习的。所以,学科不同,用脑的方式就不同。左右脑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左脑一定要勤奋,秘书勤奋,董事长就表扬。
陈博士说,当人们出现灵感,感觉写得特别顺的时候,都是右脑在起作用,但是右脑很懒,特别是人类经过了几百年的工业化社会。要想让右脑工作,左脑一定要勤奋。灵感就是右脑给左脑的“吻”。但是左脑的勤奋不能让它太受折磨,不要以为让它写几百遍单词就是勤奋,那叫傻瓜。高强度的训练和积极的休息要结合起来。这样左脑就可以激发右脑把右脑打开。听音乐是打开右脑的一个办法,还有就是多运动。陈博士说:“我主张体育优先。人的智慧不是在大脑的某个部分藏的,而是在整个身体里藏的。体育好了必然身体的灵活性就好。”
陈博士认为,人做梦的时候是右脑打开的时候。梦是最好的诗人,最好的画家,最好的艺术家。健康状况下做的梦都是右脑做的。右脑掌握身体最核心的秘密,但是掌握秘密的人上帝让他别说话。左脑不掌握秘密,但是上帝对它说,你既然不掌握秘密,那就随便说吧。
十大学习观念挑战传统教育
陈建翔博士最后给了学生十大学习观念。1. 学会享受学习。以前都是学海无涯苦做舟。陈博士说,其实学习没有那么可怕,当我们能享受时就一定要享受,享受学习过程。米卢的“快乐足球”道理也在此。2. 学会快速学习。3. 用整个身体,用全脑(特别是右脑)去学习。4. 要有人文意识,培养人文精神。5. 学习可以是跳跃似的超前的。6. 学会“减法”的学习。7. 利用互联网。8. 培养一种海洋式的学习态度。9. 不仅要有显微镜式的学习意识(钻牛角尖),也要有望远镜式的学习意识(大眼光)。10. 自主地学习。
只有学习观念的革命才能带动学习的革命,陈博士的这10大观念必将先在所有听讲座的学生中来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当然,这场革命还只是星星之火。
但愿这“星星革命之火”,可以燎原!
学习理论文章欣赏:信息时代如何学习[转帖]
学习也是行动,所以把这篇转帖归入“文摘-行动篇”里。
《信息时代如何学习》
?? 10月13日 《信息时代如何学习》 陈建翔
央视国际 2003年10月15日 10:18
主讲人简介:
陈建翔: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副所长,家庭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社区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著作有:《家教新主张》;《孩子的爸爸去哪儿了---父性教育四堂必修课》;《教育哲学对话》;《新教育:为学习服务》。
内容简介:
今天很高兴有机会跟大家交流一下,信息时代如何学习的问题。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有几个问题先得认识清楚。第一就是工业社会的实践对象。主要是人以外的物质世界,工业社会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我们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创造出可供我们生存和发展的生活条件和生产资料。第二个特点就叫模具制造、批量生产。什么叫模具制造、批量生产。就是生产不能是个别化的,个性化的生产,工业社会这样一种长达几百年的根深蒂固的观念,还在影响着我们,它已经融化进我们的思想里,融化进我们的血液里,成了我们判断事物的基本根据,在教育上,在学习上我们都深信不疑。但是这里就有一个危险,如果社会不发生一个质的变化,我们这种思维方式还是有效的,但是一旦社会发生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以后,就对我们提出了挑战,那么这就是信息社会我们要面临的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信息时代谁是最好的老师。我不知道谁是最好的老师,在信息社会,没有老师指导我们学习,这就是现实,谁也不可能说,我就是信息社会的老师,我能教给你信息社会所遇到的一切知识,只有探索者,所以我说,信息时代老师的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老师都是相对的了,过去那种终身的绝对的那个老师真的没有,所以我现在经常讲一句相反的话,所有的老师都不得不重新当学生,而所有的学生都不得不当好自己的老师。
《信息时代如何学习》 (全文)
今天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在这里跟大家交流一下,信息时代我们如何学习的问题。应当说这个问题是一个很大很大的问题,21世纪我认为是学习的世纪,学习是所有人的事情,有13亿公民,就有一个13亿的学习主体,学习者的问题,每一个学习者,学习主体都存在一个如何学习的问题。那么学习也是人类社会,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学习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提如何学习有什么现实意义呢?就是因为我们在信息社会,学习出现了新问题。以前我们有一套很成熟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法,但这一套方法和理念,在今天不一定合适,所以我们现在就要来讨论在信息时代,在21世纪我们怎么样学习的问题。
那么在讲这些问题以前,我先跟大家讲一段我个人的故事:我是1991年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毕业,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了十年时间,但是1991年毕业以后,出现了一些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在我上学的十年里头,我所研究的教育学基本原理的这样一个领域,大概就是那么几本书,我花十年的时间把这几本书,六、七本书,我是肯定能给它啃下来的。我是采取精读的办法,就是说我每一个字都要啃它,每一段都要啃它,从头啃到尾,就是啃得非常扎实,非常刻苦,力求慎解,就采取这样一种精读的办法,取得了十年学业的成功。但是1991年以后,我毕业了,获得了博士学位,反而不会学习了,怎么讲呢?因为上个世纪90年代我觉得明显有一个中国社会知识经济和信息爆炸的这样一个过程,那么就在我们教育学原理这个领域,就一下子出了好多好多的书,有的书是那么大的厚部头,有的书是丛书。我是一个爱买书的人,一下子我就买了好多好多书,我就有点犯愁了,为什么?因为按照我过去的学习习惯,我读一本书大概要用三、四个月,半年的时间,因为我是一个字一个字抠下来的,而我一下就买了这么多的书,我心想麻烦了,这么多的书我得读几年呢。那么我想我面临的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我个人的问题,也不是大学生、研究生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或者说得再大一点,它是整个时代的问题。所以我们今天就带着这样一个问题来做一个讨论和交流。
那么我讲的题目是《信息时代如何学习》。就是我们要讨论学习问题,有几个前提我们先得认识清楚,因为不认识这几个前提,光是谈学习本身,谈不清楚的。我要跟大家介绍一下:第一,信息社会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什么叫信息社会;第二,当代教育发生了什么变化?第一个认识前提,信息社会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都说现在我们处在信息社会里头,或者说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21世纪是信息社会,都有这样的概念。但是信息时代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或者说信息时代究竟有什么跟以前的社会不一样的东西,不一样的特点,不一样的规律究竟有没有?
首先我们要认识一下,在信息社会之前,是什么社会。首先是农业社会,农业社会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非常成熟了。农业社会之后,人类进入了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只有几百年的历史。大约五十年前,我们人类开始使用电脑,那么就意味着我们从那时刻开始,我们就慢慢地进入了信息社会,大概是这样一个情况。三个社会有三种不同的文明规范,也就是说不同的文明规范底下,它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都是不太一样的。那么我们不讨论农业社会,我们先讨论一下工业社会,工业社会有几百年的历史,工业社会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呢?第一,工业社会的实践对象,主要是人以外的物质世界,工业社会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我们人类要生存和发展,那么就必须创造出可供我们生存和发展的生活条件和生产资料,这是我们在几百年的工业社会要解决的根本问题。那么现在看起来,人类在工业社会发展得很好,我们把问题解决得很好,我们极大地创造了社会生产力,创造了一系列的社会财富供我们人类生存和发展。我们在工业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辉煌,可以这么说。
工业社会的第二个特点,就叫模具制造、批量生产。什么叫模具制造、批量生产。因为在工业社会它要讲究生产的效率,必须大批量地制造出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出来,所以这种生产不能是个别化的,个性化的生产,都必须是统一化的批量生产,大批量地制造。应当说这一点在我们工业社会做得非常好,工业社会就是一个批量生产的社会。因为我们现在整个社会的主体还在工业时代,那么工业社会这样一种长达几百年的根深蒂固的观念,还在影响着我们,不仅是一般地影响着我们,而且很多方面已经融化进我们的思想里,融化进我们的血液里,成了我们判断事物的基本根据,在教育上,在学习上我们都深信不疑。
但是这里就有一个危险,如果社会不发生一个质的变化,我们这种思维方式还是有效的,但是一旦社会发生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以后,就对我们提出了挑战,那么这就是信息社会我们要面临的一个问题。那么信息社会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我这里概括了几点:第一条,在信息社会里头,首先是产生了信息的爆炸,而且信息成为有价值的东西。我们以前可不是这么看的,我们在工业社会,工业社会是一种很实在的社会,我们一定要看得见,摸得着,能用,好使,能吃,能给我吃,能给我穿,我才能判断它有价值。而信息不是干这个的,信息既不能吃,也不能穿,但是它在信息社会成为有价值的东西,而且还不是一般的价值,有重大价值的,那么这是跟以前的社会不一样的一个现象。
第二点,互联网构造了即时通讯,改变了人类活动的时间模式,形成了汇集知识智慧和情感的海洋文化。什么叫即时通讯?就是通讯可以成为一瞬间就发生的,通讯的周期,信息传递的周期非常快,叫做即时通讯。互联网不仅构造了即时通讯,它整个改变了人类文化的时间模式。以前的长周期现在变成了短周期,以前的慢节奏现在变成了快节奏,很多事情变得让我们思考决策的时间变得很短。所以可以说在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没有秘密的时代,世界上任何角落发生的事情,我们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了解到,这就是即时通讯。告诉大家,即时通讯,就这个问题的产生给我们人类带来重大的问题。因为我们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凭的是时间,但是现在没有时间了,一瞬间大家都知道了,怎么办?过去我们可以开会,少部分人先开个会,先定个调子,决定一下,然后再发动群众,一层一层地布置,现在不是了,一下子大家都知道了,就是等不及你开会了,这给我们过去那种习惯的那种处理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带来很大的冲击,而且互联网把全人类的知识智慧和它的个性世界都汇聚起来了,变成了一个知识智慧的海洋。在互联网上,所有的东西都汇成了一个知识的海洋,什么叫海洋?大家见过海的那个感觉吗?一下子向你扑面而来,互联网上就是这样一个感觉,知识智慧人类的所有创造精神产品,向你扑面而来,就是这样一个气魄。
第三条,社会实践的主要对象,从改造物质世界变成了提升人的世界。农业社会也好,工业社会也好,我们的兴奋点,就是开采大自然,把大自然所有的东西转变成我们需要的物质产品,这就是社会根本的任务。但是一旦物质生产到达了一定的丰富程度的时候,不需要那么多东西的时候,我实在吃不了的时候怎么办呢?那社会就得有事儿干,这个时候社会实践的重心,就从开发大自然变成了开发我们自己。我们过去有一句老话,叫做“我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要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是不是大家都知道有这么一句老话,但是今天好像这个问题有了一点变化,变化在哪里呢?主观世界的改造每提高一公分,客观世界的改造能够提高十公分,也就是说主观世界的改造变得比客观世界的开发更重要了。这一点实际上我们观察一下周围,都能够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得出这个结论。我们现在家庭的开支,就是整个叫做恩格尔系数在下降,用于吃穿生活日常消费的这个比例在下降,什么在上升,当然我们还要买大件,比如说我们要买房子,买车,现在越来越提升的是孩子的教育,学习型家庭的建设,这些东西在我们过去看来,都不应该花那么多钱的,教育怎么能花这么多钱呢,我们得花更多的钱吃喝,穿衣服,现在变了,观念变了,这就说明从我们千家万户来看,我们也是把主要的工作从保证温饱,变成了提升我们的素质。
那么我们就从今年的非典这件事儿来看,也可以看出这个特点。像非典这个情况,如果没有互联网,应当说这件事情本身,这个信息传播得不会那么快,不会那么邪乎,不会造成那么大的恐慌,所以互联网加大了社会不利事件的这样一个负面的反应。所以当时觉得惊恐得不得了。但是互联网它也有好处,它传播坏消息,传播得快,传播好消息也传播得快,所以一天一天情况就下降了,数字下降了,一下整个社会就稳定了。所以因为有互联网这样一个强有力的传播工具的作用,社会的事件变得来去匆匆,而且来的时候它是排山倒海来的,走的时候它很快就没了。大家注意一下,整个社会事件都出现了这样的规律,就是不连续性增强,跳跃性加大。
另外就是社会事件变化不可预测的因素增多。不像在工业社会,工业社会我们做事情可以很从容地去做计划,去做预测,现在很多事情我们没法儿做预测,没法儿做计划,太快了。我们过去教育口做一个计划,我们都是五年计划,叫五年规划,六五规划,七五规划,八五规划,一做就是五年,但是现在你做一个五年的规划你试试,第二年你就得改变,为什么?变化周期加快了,时间缩短了,你再做五年的规划那早就变了,所以这一点就是变化的短周期、快节奏,给我们的教育和学习提出的挑战是最严峻的。大家知道,我们过去因为学习,教育,要教材,但是过去出一本教材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儿,你没有十几年,几十年你出不了一本教材,但是我们想想,你出一本教材到学生手里使用的时候,你经过了十来年,那么这十来年里头社会发生了多大的变化,你这个教材讲的情况还是真实的吗?你这个教材的数据还是可靠的吗?你教材的结论还是科学的吗?都不一定了,变了。现在人类知识的这个半衰期,就是有一半要淘汰,这个半衰期,肯定是小于五年,我估计现在就是三、四年这样一个状态,就三、四年甚至更短的时间,我们人类现有的知识,有一半要变得陈旧,要淘汰,要更新。我们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头进行教育和学习的,大家意识到了吧,这就是信息社会给我们带来的新变化,我们谈论一切问题,都要从这个现实出发,否则谈不清楚的,那么这是我们要认识的讨论学习问题的第一个前提。
那么第一个前提我们有所认识以后,我们再来讨论第二个前提,当代教育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已经说了,社会文明在变,我们又说了,现代科学也在变,科学的内涵,科学的精神,科学研究的对象,科学发现的规律,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那么教育能不变吗?不可能不变,传统教育有什么特点?就是我这里讲的三个特点:第一,传统的教育追求内容和过程的确定性;第二,追求结果的标准化;第三,追求人的批量生产。我说的传统教育,是指从近代学校产生以来的这样一段教育,为什么要这样,很清楚,教育是跟当时的社会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工业社会就得有工业化的教育,工业化的教育是为工业社会服务的,适应于工业社会要求的这样一种教育。我们前面讲过,工业时代的生产就是模具制造、批量生产,所以工业社会的教育也必须模具制造、批量生产,就是把人当做物一样来制造,来生产,从流水线的这一端输入进去,经过这个流水线走出来一个标准件。我们用不着觉得这是一个很不人道的过程,因为那个社会就必须这样,必须这么做,这么做它就对了,它就完成了它自己特有的历史使命。但是今天不一样了,今天我们整个社会,我刚才讲过,社会的实践对象都变了,社会的实践目标都变了,所以教育也要跟着变。教育具体怎么变,我也不细说了,那么我这里简单地讲一下,当代教育变革的几个关键词,也就是说它朝什么方向变,它发生了什么质的变化。
第一条叫做服务,我们知道,现在我们国家这个服务业已经是一个很大的产业,我们过去叫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我们现在服务业是第三产业,是一个很大的产业。但什么叫服务业呢,我们过去种庄稼、炼钢铁,存在不存在服务业呢?不需要服务业,对于人以外的物质世界,不存在服务的问题,谁为谁服务,不是为物服务,而是物为人服务。所以一说起服务业就是为人服务的那个产业,对人才需要服务,对物不需要服务,对物只是一个开发、开采的问题,生产的问题。那么我认为在今天我们信息社会,我们的教育要产生一个重大的变革,就是从塑造型的教育,变成服务型的教育,那么我认为教育的主题词是为学习服务,所以现在不存在一个削弱学校功能的问题,学校的功能用不着削弱,但是要它要改变一个方向,从塑造型变成服务型。我们想想,我们过去用来描绘教育,描绘老师的那些话,都带有明显的工业社会或者说制造业的痕迹,我们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说教师是园丁,工程师也好,园丁也好,都是明显的工业社会的概念,包括什么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一定要有一桶水,这都是工业社会的概念,信息社会都是落后的陈旧的概念,我们在信息社会,我们主张的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第二学习,学习怎么成为关键词呢,学习这个关键词是看跟谁比较来说的?告诉大家,跟教育,在中国的这个教育史上,有一个很有名的提法,叫做教、学、半,半就是一半的半,就是学这个字,在这个古代的字里头,它是教的其中的一半,就是前面那一半是学,也就是说教这个字本身有一半就包含了学习,叫做教、学、半。几千年来,我们人类的学习都是在教育的关照下进行的,或者说从教育跟学习的关系上,学习一直处于次要的地位,教育是主要的,但是今天这个小角色,学习这个角色,它已经成了巨人,这个意识告诉大家来之不易,不是所有人都那么清楚的。我们一直认为教育很重要,我一点都不否认教育重要,但是我要说学习的问题比教育更重要。我们过去是不研究学习问题的,我是研究教育的,我们教育里头,比如说起码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研究学习的文章很少很少,近几年才多了一点,但是多到什么程度,把教育,把学习摆在什么位置上,不是所有的人都那么清楚的,我要告诉大家的是21世纪不是教育世纪,而是学习的世纪,说教育的世纪那是一个老生常谈,如果要说21世纪是教育的世纪的话,那么应该说21世纪是教育从塑造型教育变成服务型教育的世纪。为谁服务,为学习服务,21世纪人类发展的核心就是两个字,叫学习,学习有多少人呢,教师很多,教师是一个庞大的队伍,但是学习者有多少呢?是个人他就是学习者,中国有多少人口,就有多少学习者,什么概念也比不上这个概念大。
第四叫个性化,就是教育将越来越变得个性化,而不是我们现在所习以为常的叫做班级授课、批量生产。
第五就是积极思维,什么叫积极思维?我们在工业时代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养成了一个毛病,就是特别爱批评人,我们的老师,我们做教育的包括我们家长,在批评孩子上,我们本事很大,我们这个本事已经掌握了几百年了,就是一代一代地这个祖先传给我们的批评人的本事。为什么在工业时代我们要有这个本事,这个跟那个时代还是有关系的,因为在工业时代,我刚才讲过,它要的是标准化。么一旦有了标准,我们就很容易做事儿了,我们生产这个杯子盖儿,因为我们有模具,那么问题就简单到什么程度呢,凡是不符合这个模具的统统都是次品,所以我们只能保留这样一个模具,其他的统统砍掉,就是用批评的办法把它除掉就完了,就这么简单。这个简单的逻辑,是工业社会的模具制造、批量生产这个本性决定的。但是在信息时代,科学是一个开放的探索的世界,科学是加入了人的情感,加入了人的人文关怀的这样一个世界,标准化的那个科学还在不在呢,还有,但是更大的空间,更大的领域是需要我们来讨论,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就是说很多领域,我们与其是要求一个标准化的答案,不如是一起来探索,是一个探索的科学,那么这样的话,我们光用这种工业时代的那种消极批评这样一个办法,就不太好使。怎么样呢,我们就得在信息社会,我们得有一套新的思维方法,就是积极思维,积极思维说通俗一点儿,就是要多鼓励、多表扬,少看缺点,少盯着缺点看,多盯着孩子的优点、亮点看,那么这一点也是一个观念改变的问题。所以我们经常跟教师讲,要积极思维,不要老那么会批评,要转变观念,我们很多家长,很多老师讲,缺点不说改不了,优点不说跑不了,这是工业社会的老话,但是今天我们要改这个话,告诉大家,每一个孩子心里头都有两个小人儿,一个小人儿的名字叫好孩子,另外一个小人儿的名字叫坏孩子,也就是说他都有优点和缺点,只是看你要什么,而你要什么的这个处理的办法跟我们过去习惯的办法正好是相反的。过去我们是说,猛说他的缺点,然后把他的优点激出来,把那个坏孩子,那个小人儿给它扼杀掉,正好做反了。我们要多呼唤他的那个好孩子名字,把好孩子调出来,淡化他的坏孩子,让他逐渐地遗忘掉他的坏孩子,是倒过来,两个出路,两个办法,一个反应了工业时代的模式,一个反应了信息时代的思维方式。
那么我在这儿,我跟大家讲一个教育学上的一个基本原理,叫做皮可马利翁效应。最初的传说,我就搞得不太清楚了,大概是说古希腊有一个叫皮可马利翁的雕塑家,他在做一个雕塑的时候,他老是想把自己的一个情感加入到雕塑的对象里面去,很用心地去雕塑,老是幻想着这个雕塑能够变成他理想中的某一个人,后来真的这个奇迹就出现了,他的雕塑,这个作品就从一块石头变成了一个真人,就是他所期待的那个人,比如说是他所钟爱的一个女朋友,大概是这个意思。后来我们也把它理解成这样一个意思,就是说你怎么看待你的教育对象,这个教育对象就会根据你的眼光对他的期待来成长,你给他期待什么,他就会变成什么,就引申成这样一个教育学的原理。其实孩子本身他是开放的,他是什么都有的,现在就看,我们想把孩子,想要孩子变成什么样,我假定他就是天才,那他一定就是天才,没有问题的,也就是说这个地方大家不要太实在了。我老说工业社会给我们形成的实在文化,在严重地束缚我们,在信息社会发展,工业社会我们人类真的太实在了,我们只有看得见,摸得着,我们才相信它,但是在信息社会,我用另外一段话告诉大家,只有我相信它才出现。
第二个问题,信息时代谁是最好的老师。我不知道谁是最好的老师,我也不认为我是最好的老师,起码博士毕业以后,我自己就不会学习了,我也在探索,也在重新思考这个问题。那么我想说的是如果在农业社会,如果遇到农业问题,那么农业问题的专家,老农民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如果是遇到工业建设的问题,工业问题的专家,工人,老工人,七级工,八级工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如果要问的是信息时代的问题,我找不出人来。为什么?因为信息社会就这么几年,就那么十几年、二十年,专家还没出来呢,七级工、八级工还没有,现在只有一级工、二级工、学徒工,在信息社会大家都是孩子,都没有经验。至我还喜欢这么说,在信息社会我们没有长辈,我相信在信息社会有长子,谁是长子,就是最善于研究和探索信息社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那一批人。总之,老师不多,不仅中国是这样,全世界都是这样,那么怎么办呢,我找不到老师可不就麻烦了吗。因为说起学习,没有老师我怎么学呀,一说起学习,我们脑子里就有这样一个概念,要有一个老师吧,要有一本儿书吧,教材吧,就要有一个教室吧,要有一个考试的题目吧,作业吧,如果你还想抱着这样的教条来学习的话,你的学习就寸步难行。没了,老师找不到了,教材没有,谁给你布置考试,没有,作业也没有,自学吧。所以说我们在信息社会,就得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我也得去学习,这就是现实,没有办法,谁也不可能说,我就是信息社会的老师,我能教给你信息社会所遇到的一切,谁也不敢说这话,只有探索者,没有过去时代的那个老师的概念。所以我说,信息时代老师的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老师都是相对的了,过去那种终身的绝对的那个老师真的没有,所以我现在经常讲一句相反的话,所有的老师都不得不重新当学生,而所有的学生都不得不当好自己的老师,没有办法。
那么最后简单地讲一下,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学习观念,在信息社会。第一条,学会享受学习,这几个字不一样,我们以前不这么说的呀,“学海无涯苦作舟”,苦作舟怎么是享受学习呢?苦作舟那是工业社会的逻辑,今天我们要换一种心态来学习,学习没有那么悲观,没有那么消极,没有那么可怕,谁不爱享受,谁都爱享受,但我们想起享受这两个字的时候,我们就很轻松了,所以用享受的心态来对待学习。第二学会快速学习,我一开始讲了,1991年毕业以后,我不会学习,为什么?因为我学习得从第一个字看到最后一个字,那么一大摞书,我怎么看,我得看多少年。也就是说那个时候,我只掌握了工业社会的精益求精的学习,而没有掌握面向信息社会快速的、粗糙的、蜻蜓点水的学习,在信息社会,你不掌握这套学习方法,你真的很难,所以我并不想否认那种学习精读,但是精读的同时,我们要学会快读,什么时候用精读,什么时候用快读,要看阅读的对象,有的对象需要我们精读,下工夫,一年读透一本书,有的时候很多书用不着那么读,一年可以读十本书,二十本书,五十本书,一百本书,不一样,要看学习的对象,也要看学习的目的,究竟为什么读,大量的阅读对于我们来说是特别重要的,在信息社会,因为信息太多了。第三条,学习既可以是循序渐进的,也可以是跳跃的,超前的。学校教育现在搞出了一套体系,我们必须循序渐进,这个体系有没有道理呢,这个体系为工业化服务很有道理,就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来说很有道理,但是它是不够的,所以我说要两条腿走路。种学习方法并行,循序渐进的方法和非循序渐进的方法,跳跃的、超前的都可以来,什么都可以来。
第四条,过去我们接受了一个理念,学习就是往脑子里不断地加东西,那么我们很乐于接受加法的学习,甚至是乘法的学习。那么我今天想告诉大家,因为在信息社会知识的半衰期很快,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所以不要太留恋已经得到的东西,要清理清理家里的垃圾,不断地清除垃圾,要学会减法的学习,甚至是除法的学习,整个一块你都可以放掉,家里的藏书,隔一段时间就得清理一下,三、五年不看的书,除了那些工具书和很权威的书之外,就得换了。
第五条,充分利用互联网学习。说极端一点,互联网上应有尽有,只是我们没有找到好的路径,互联网是人类知识智慧的汪洋大海,你不上网,不冲浪,那你是落后于时代了。那么现在很多家长和老师担心孩子在网上学了一些不好的东西,或者说陶醉于游戏,陶醉于什么,这当然也是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但是总体来讲,互联网利大于弊,大得多,所以还是要鼓励孩子上网学习。
最后一点,做自己学习的主人。我们新课程改革也是提倡自主的学习,就是要培养中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小就开始培养。那么我给家长提的建议就是你把你希望孩子看的东西买下来摆在那儿,摆在那里不说话,让孩子自己去挑,他挑上什么是什么。因为孩子的选择肯定是跟他自己的接受能力,跟他的个性特点有关系,他挑了,那么就说明这里头有挑的道理,你买了十本书,你都给他摆那儿,不说话,他自己哪天挑过去他看了,这就是最好的选择,这个选择是自然进行的,而不是你强加给他的,强加给他的,很难有最佳的选择。所以用这种办法来引导孩子进行自主的学习,他自己去探索,孩子做的事情,告诉大家,都是很有道理的,这个道理就在孩子的自己生命智慧里头,他的生命智慧起作用,他根本说不出来,但是这个道理在起作用,我们经常是用我们大人的小道理,去束缚孩子生命智慧里头的大道理,鼓励孩子做自己学习的主人,从小就培养自主的意识,对孩子是这样,对我们所有的学习者,我们的家长,我们的校长,我们的老师也都是这样。我说过,信息社会我们没有现成的老师了,我们自己要做自己学习的老师,那么当全中国人民,13亿的公民都成为自己学习的老师的时候,学习化的社会就建立起来了,学习型家庭就建立起来了,终身学习就建立起来了,那么这个时候,这个社会发展的动力就无比地强大,好,我的报告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来源:cctv-10《百家讲坛》栏目)
(编辑:兰华?来源:CCTV.com)
学习<<系统分析与设计>>第1章:现代系统分
在把这本书大概的游览后,我准备结合我们的学习日记开放源码项目的需求分析来详细的学习一下这本书。
今天学习第一章:现代系统分析员涉及的领域,主要有如下心得:
1、系统分析大部分工作不是程序设计,书中的系统分析员说她工作时的大部分时间是采访、报告、写信...
2、商业的信息系统类型:事务处理系统(TPS)、管理信息系统(MIS)、主管信息系统(EIS) 、决策支持系统(DSS)、通信支持系统、办公支持系统
3、系统分析员除了技术知识与技能,还需要商业、人际方面的,还需要诚实与道德
4、系统分析员会面临从桌面系统到internet的各种信息系统的配置。
5、系统分析员除了完成解决具体商业问题的信息系统,还有可能卷入企业的战略经营问题,如开发主管信息系统、业务流程再造(BPR)、ERP。
6、信息系统战略计划的结果:提交技术结构计划、应用程序结构计划和实施的时间帧。
7、系统分析员的工作会贯穿软件生命周期的整个阶段。
我们开发的学习日记是属于辅助教育平台,不在上面所说的商业系统之中,但是分析方法应该是通用的。
对应商业系统所需的商业技能,这个系统的分析应该具有教育学习知识的技能,尤其是有关信息时代的自助式学习技能,这种技能是我现在严重缺乏的,可以通过两个途径补充:聘请这方面的专家作顾问、及时补充学习有关的知识。
在学习日记的分析中,我们面临的分析任务是处在internet中的。
我们在分析中,可以对应于商业系统的业务流程再造的概念,提出“自我教育流程再造”(STPR:self teching process reengineering)的概念,以新的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和学习实践,进行信息时代的自助式学习平台的建设。
这个学习平台是一个通用的平台,应该为大家进行信息时代的自助式学习提供一揽子服务,为了建好这个平台,应该制定一个长期的战略计划。书中的落基山运动用品商店的战略计划用2001--2004年这4年的时间来完成,我们这个平台的战略计划是什么?要用几年来完成呢?慢慢想吧。